甘肅省,省會蘭州。對于甘肅省這個地名,是取甘州與肅州二地的首字而成。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甘肅省一方面因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另一方面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立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截至2019年末,甘肅省下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57個縣、7個自治縣。其中,就鎮原縣來說,人口超50萬,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甯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南界平涼市泾川縣、崆峒區,北靠慶陽市環縣。介于北緯35°27′~36°16′,東經106°44′~107°36′之間。在三國時期,曹魏名将胡遵,就出自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一帶。
一
首先,鎮原縣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境内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内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點海拔1767米(三岔老爺山),最低點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相對高差756 米。黑河、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潘楊澗河6條自西北向東南流。鎮原縣大體分為三個區域:黃土高原溝壑區,面積約148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48.9%。5條塬面均為東南走向,中部較為平坦,周圍梁、峁、岘高低起伏,坡度約為15°~20°;黃土殘塬溝壑區,總面積129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34%,塬面破碎,溝谷縱橫,相對高差350米左右;黃土丘陵溝壑區,總面積約62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17.1%。山丘綿延起伏,山谷深陡,最大坡度在30°~40°之間。就鎮原縣的曆史來說,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屬義渠國的疆域。
二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國消滅義渠國,設立北地郡和義渠縣,今甘肅省鎮原縣一帶屬之。秦朝這一曆史階段,今慶陽市鎮原縣一帶屬北地郡朝那縣東部、彭陽縣西部及安武縣。東漢,該地區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朝那縣、臨泾縣、彭陽縣轄。撫夷縣、安定縣并入臨泾縣。三國這一曆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鎮原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
胡遵(?~256年),安定郡臨泾縣(今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一帶)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任衛将軍。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胡遵出身安定胡氏。景初二年(238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司馬懿派遣胡遵等人擊破其将卑衍、楊祚。嘉平四年(252年)冬十一月,朝廷下诏征南大将軍王昶、征東将軍遵、鎮南将軍毌丘儉等征吳。十二月,吳大将軍諸葛恪拒戰,大破衆軍于東關。不利而還。正元二年(255年)七月,曹魏晉升胡遵為衛将軍。甘露元年(256年)秋七月己卯,胡遵去世。
三
隋朝建立後,該地區屬泾州安定郡秋谷縣、甯州北地郡彭原縣,大業元年(605年),設立湫谷縣。大業十二年(616年),廢湫谷縣,複臨泾縣。北宋建立後,今鎮原縣一帶屬原州臨泾縣及甯州豐義縣。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豐義縣為彭陽縣。至道三年(997年),彭陽縣從甯州劃歸原州。金大定二年(1162年),原州屬金,仍領臨泾、彭陽2縣。元至元七年(1270年),稱鎮原州。至順元年(1330年),鎮原州西北部東山縣及三川縣西部置開成州。臨泾縣、彭陽縣及三川縣東部屬鎮原州,廢臨泾縣、彭陽縣歸州。至元二十三年(1283年),設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鎮原州屬陝西行省鞏昌都總帥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将鎮原州改為鎮原縣,初屬鞏昌總帥府,後屬平涼府。由此,就鎮原縣這一建制,始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了。
四
最後,清初沿明制。康熙八年(1669年),析陝西省慶陽、平涼、鞏昌、臨洮4府,複置甘肅布政使司,鎮原縣屬平涼府。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鎮原縣改屬泾州。到了1913年,鎮原縣屬隴東道。一年後,鎮原縣改屬泾原道。1928年,鎮原縣直屬于甘肅省。2002年,撤銷慶陽地區,設立地級慶陽市,鎮原縣屬之。如今,鎮原縣屬甘肅省地級慶陽市。截至2019年底,鎮原縣南北長91.2千米,東西寬78.3千米,總面積3506平方千米。鎮原縣下轄鎮原縣下轄13鎮、6鄉,總人口約為52.69萬人。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甘肅省的各個縣中,鎮原縣是一個人口較多,面積也較大的縣。對此,你怎麼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