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三峽水庫區域裡常見的“四大家魚”是什麼嗎?你見過比它們更大,長達5米,約相當于9個成年男性的重量,重達600公斤的淡水魚嗎?三峽水庫中真的有這麼大的魚嗎?
今天,子牙童趣就帶大家了解這條大魚及它所處的環境——長江三峽水庫的秘密。
這條長5米,約600公斤的大魚就出自長江三峽水庫,它的名字叫“中華鲟”,也被人們稱之為“長江魚王”。
相傳,有外國人曾經想把中華鲟帶到自己的國家養殖,卻發現隻要到達合适的年齡,此魚一定會不遠萬裡,遊回到自己的家鄉——中國。所以中華鲟乃中華産,隻生存在中國。
(一)
三峽水庫的魚為什麼能長到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大小?一般魚的生長因素與種類、食物供給、環境狀态和水域大小等方面有關。
在魚類内部的生物鍊中,它們的等級也分得比較明确。我們都玩過一個叫《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不過,不同種類的魚吃的食物類型也是不同的。有的魚會捕食其他魚類食用,有的魚吃水底的植物,還有的魚喜歡吃浮遊生物。
三峽水庫的魚,它們的體量之所以能長這麼大,原因也有很多。
一是因為長江三峽的水域面積足夠大,魚類的活動空間很廣闊。
它們不僅可以自由地覓食,尋找适宜栖息水源地,廣闊的水域也便于它們自由遊動,躲避天敵。從而生存幾率大大地提升。
據統計,目前有400多種魚類在此居住。
由于三峽水庫的生态資源豐富多樣,供魚類食用的食物種類多,十分有利于魚類的繁衍生息。與三峽水庫的水域面積結合起來,魚類“活到最後”也并不是太艱難的事情,因此長得也越來越大。
二是因為水庫的水源質量優異,十分适宜魚類生長。
三峽水庫的平均深度有175米,各類魚都能夠按照自己的習性,生活在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環境中。
如果水庫的深度分為上、中、下三層。有的魚喜歡生存在上層的淺水區域,易被人類捕捉或被飛鳥啄食,普遍未長很大就命運多桀了。有的則活動在中層,這類魚比上層的魚可長得體型更大些。
還有的魚待在底層,生活在最深最冷的地方,雖是“冷宮”,營養卻很好,同類競争壓力不大,活得逍遙自在。這類魚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大魚”。
三是因為水庫生态環境好,水生生物物種豐富多樣。
水生植物和浮遊生物多達千餘種,不僅養分充足,還能夠充分地供給魚類生存所需的食物資源,為魚類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由于我國長江三峽水庫實行蓄水計劃,在實施的過程中禁止捕撈,大大地提高了魚類的生存幾率。
如同歌詞中所唱的那樣“我像隻魚兒在你的荷塘”,它們在這裡無憂無慮地生長,三峽水庫也因此被稱為“魚群的天堂”。
(二)
三峽水庫蓄水已超過20年,目前長江流域的魚長到多大了呢?
草魚、青魚、鯉魚、鳙魚,作為長江水域裡的“當家魚”,很多都已經長到了令人震驚的體型。
2014年,有漁民曾在屬于長江支流的雲陽龍缸景區的石筍河,捕獲過一條體重超過300斤的鳙魚,消息一出,很多人都驚奇不已,然而當地漁民卻并不算太激動。
采訪中他們表示,這樣的大魚已經看到過很多次了。長江支流尚且有不止一兩條的大魚出沒,那麼在水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裡,水深達到175米,并且禁止捕撈的三峽水庫區域,一定會有更多的大魚存在。
(三)
那麼,三峽大壩的建設,對魚類的生存環境産生了哪些影響呢?
三峽大壩的建設,對于魚類生态産生的影響有利有弊。有利處在于,三峽水庫蓄水期長達二三十年,在這期間沒有人類的打擾,魚群可謂是“安居樂業”,成長得越來越迅速。
不過另一方面,洄遊性魚類也面臨着生存和繁衍的考驗。
三峽大壩之所以被稱之為我國水利工程的偉大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龐大。巨大的大壩橫截在江中,像是一個屏障,攔截着水體,除了鳥類,其他生物想要翻越過去可謂是“難于上青天”!
生活在下遊的魚群到了繁殖期時,會成群結隊地洄遊至上遊産卵。大壩阻斷了魚類洄遊的通道,再加上水流量太大,有不少逆流而上去産卵的魚群會撞上大壩導緻死亡。
長江珍稀水生動物,如白豚、長江鲟、胭脂魚、江豚、白鲟,還有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中華鲟,都屬于典型的江海洄遊性魚類。
它們一般生活在海洋中,一段時間後再沿着長江洄遊到上遊流域,在那裡産卵繁殖後代。水壩的建設會使這類魚洄遊的軌迹被阻隔,它們的生存嚴重受到了威脅,數量不斷減少。
過去長江流域著名的“白鲟”已經因為葛洲大壩阻斷路線而絕迹,加上生态環境的影響,有着“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鲟的數量更是由過去每年的五千條,減少至三百條,到後來甚至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
據傳在三峽大壩修建時,曾出現了許多怪事。傳聞說,三峽大壩裡面封印着一條蛟龍,而巧的是,真的有人在三峽大壩裡發現了一條大蛇。有人說這是自然界為了保護水生生物,給人類發出的警告信号,但這些都無從考據。
我國工程師在設計三峽大壩時,就已充分地考慮過水生生物的洄遊問題。
他們在與水生生物保護專家探讨研究後,根據魚類的習性,在三峽大壩旁特意設計了幾個通道,這些斜建的通道,專門用于盡可能的方便魚類洄遊。
為了更好地助力魚類生存繁殖,每年到了魚類大量洄遊産卵的時期,三峽大壩的閘門都會開關閉合,魚群可以在大壩放閘的時候順利通過,不受阻攔。
不僅如此,工程師還在魚道裡挖了許多小水池,防止它們被江水沖走。
在國家全力保護生态的措施下,一度在三峽瀕臨絕迹的中華鲟竟重新露面。2017年,就有人在三峽庫區附近的重慶忠縣,意外捕獲了一隻野生中華鲟,還是一條成魚,這就說明這個物種并沒有滅絕。這條中華鲟長達1.8米,重約120斤。
得知消息後,相關部門專家立刻趕到現場,對這條中華鲟采取救治行動,最後成功放生。
2021年1月1日,長江也開始了十年禁止捕撈天然漁業資源,違者退捕的措施。在國家政策的号召下,人人都應明白保護生态環境的重要性。
我相信,憑借我們不斷的努力,未來長江流域的大魚會越來越多,成為不以為奇的存在。
關于保護大魚,你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共同探讨。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為我轉發并點贊。你們的每一次鼓勵,都将成為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動力。
—END—
小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