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8 06:17:26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2

古畫中的落地長窗

文 | 梁昊飛

1 綜述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吾觀今世之人,能變古法為今制者,其惟窗欄二事乎[1]182”。從大至宮殿建築,小至文人園林建築,古人都将裝折一事視為能夠顯示自己審美标準,以及為自己所居提供更優環境的方式。其中,門窗在裝折之中尤為重要,從宋《營造法式》中李誡在小木作中對門窗木料尺度的詳細規定,以及明計成《園冶》中的裝折一章,詳細描述了各種門窗圖樣做法,到《清則例》裝修中對門窗的詳述,都能看出計成在《園冶》中所總結的“窗牖無拘,随宜合用;欄杆信畫,因境而成[2]51”的原則。 但本文所讨論的落地長窗,既沒有出現在《營造法式》《園冶》《清則例》等書中,也“沒有出現在敦煌唐宋壁畫和現存唐、宋、遼建築物中,也不見于衛賢《高士圖》、郭忠恕《雪霁江行圖》、燕文貴《溪山樓觀圖》、郭熙《早春圖》、趙佶《雪江歸棹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以及山西高平開化寺北宋紹聖三年壁畫等現存确切可信的五代至北宋繪畫中[3] ”。但卻是宋時院畫中大量出現的格扇類型。 目前的論文中,并無對其來由的确定描述,也無其做法消失的年代。目前筆者僅根據傅熹年先生的《論幾幅傳為李思訓畫派金碧山水的繪制時代》 及宋之儀、柳肅的論文《落地長窗小考》,及通過大量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從唐朝 五代、兩宋到明清的畫作,對落地長窗的做法、出現、發展、消失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作進一步讨論*。 *注:此處畫作的搜集年代從唐朝開始,是因為宋《營造法式》所述的格子門,被證明“約出現于晚唐五代間,大約起始是把唐代通用的版門和直權窗結合起來,發展出上半為直根窗的版門。”(——《論幾幅傳為李思訓畫派金碧山水的繪制時代》)2 落地長窗的做法——格子門(隔扇)與擗簾竿(簾架)之派生

2.1 格子門與隔扇

宋代《營造法式》所講的格子門的做法,為根據開間寬窄,在槫柱頰之間,每間分作四扇或兩扇,上方或安障日版;若格子門直接安于檐額及梁栿下,或分作六扇造,可用雙腰串或單腰串。邊框的上下邊稱為上桯和下桯,兩旁為子桯。中間為雙腰串或單腰串,腰串之間為腰華版。每扇根據門高,除去桯及腰串,分作三分,腰上的二分安格眼(四斜毬紋格眼或四直方格眼),腰下留一分安障水版(圖1)。 在清代裝修中,将這種格子門稱為“隔扇”,替代障日版的橫披也稱為隔扇,但格子門是可以啟閉而橫披則固定不動。若建築物矮小,則隻有門而無橫披。而格子門所稱的子桯在清代稱為邊梃,邊梃之間橫裝抹頭(宋代格子門所稱上桯、下桯和腰串在清代都稱為抹頭)。《清式營造則例》根據隔扇高度分為五分,其上三分除去縧環闆為槅心(亦稱花心,即宋代所稱格眼),下部分為裙闆(即宋代所稱障水版)(圖2)。

圖1 格子門

(圖片出處:《營造法式》)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3

圖2 格扇

(圖片出處:《清式營造則例》)

2.2 擗簾竿與簾架

在宋《營造法式》的小木作與《清式營造則例》的裝修中,皆有講到安于隔扇之外椽頭之下的輔助框架。 在《營造法式》中稱為擗簾竿,是一種專供挂竹簾用的特殊裝修,做法是在檐柱之外另加小柱,安于殿堂等出跳拱之下,如無出跳,則安于椽頭下。腰串安于兩竿之間作為聯系構件,并用于懸挂簾子。 在《清式營造則例》中稱為簾架,“簾架是一種輔助的門框,安在隔扇之外有門處。兩邊的邊梃與隔扇同高,下部是門洞,上部用抹頭二根,中間有仔邊棂子,稱簾架心或花心。簾架上可挂簾子,有時可以安兩扇門。簾架邊梃的上下兩端,率多用荷葉栓鬥及荷葉墩安裝,可以随時卸下。[4]56” 這種做法從宋代起一直到清代,常被用于園林建築之中,由于可以靈活裝卸及調整竹簾或布簾的遮擋高度,夏日園主大可打開隔扇,用簾子作為遮陰,既可透光與園林之綠色,亦利于通風。2.3 落地長窗

雖然在《營造法式》和《清代營造則例》之中都沒有出現本文所讨論的自上而下全是方格眼格心的隔扇的描述,但是劉敦桢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在講宋遼金時期的建築材料、技術和藝術一篇中,引用了宋馬遠的《華燈侍宴圖》,将這種隔扇稱為“落地長窗”[6]257(圖3)。宋代與清代的隔扇多為四至六抹,但這種落地長窗,由于隻有上下二抹,在清代也稱為二抹隔扇或落地明造。可以看出來,落地長窗(落地明造)是由隔扇(即宋格子門)派生出來的另一變體,去除裙闆(即宋障水版),将格心延伸到下抹頭,組成整體通透的落地窗扇。 傅熹年先生根據南宋繪畫作品提出落地長窗的做法:“先在台基邊緣立小柱,上段抵在出跳拱或椽下,在柱間偏上處加橫枋。下端加地栿,其間裝這種滿布格眼的格子門[3]”。同時可根據檐下是否露出鬥拱而選用兩種不同的做法:遮住鬥拱的做法是在橫枋之上橫裝格眼,類似于宋代小木作中的障日闆或清式裝修中的橫披;露出鬥拱的做法是在房屋闌額下另加小木檐,檐下裝落地長窗。 可見畫中這種遮住鬥拱做法的落地長窗的結構部分,與宋代所說的擗簾竿及清代所說簾架極為相似,隻是将竹簾或布簾替換為落地長窗。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4

圖3 宋馬遠《華燈侍宴圖》(局部)

3 落地長窗的曆史發展

3.1 落地長窗的出現

傅熹年先生在《論幾幅傳為李思訓畫派金碧山水的繪制時代》中根據所知的古畫認為,落地長窗出現于南宋初,盛行于中期光宗、甯宗時。由于落地長窗安裝于台基邊緣,将屋子包裹,所以推測它的用途是用于冬季防風保溫,并推測極可能是宋皇朝南渡後因皇室、貴官不适于南方氣候而創制的可拆卸的保暖設施,故盛行于南宋宮苑和貴邸。 但《落地長窗小考》的作者宋之儀、柳肅發現,五代畫家巨然的山水畫《秋山圖》(圖4)《囊琴淮鶴圖》(圖5)已出現了落地長窗的做法。巨然是五代南唐畫家,主要描繪江南風光[7]。《秋山圖》與《囊琴淮鶴圖》都是描繪江南山水風光的,其中建築部分雖非以界畫筆法繪制,但是比例較準且有細部刻畫,故仍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秋山圖》中的大門、廳堂、水榭均使用落地長窗,其上方有橫披; 《囊琴懷鶴圖》中的水榭将落地長窗與欄杆組合使用,格眼大小均勻,但這裡的落地長窗似為直接安裝于檐柱之間,做法與常見的格子門相似,上端頂在闌額下,下端抵在地袱上,即隻是将格子門替換為至上而下皆為格眼的落地長窗。 可見落地長窗至遲出現于五代時期的江南,在開始使用時,隻是作為格子門的派生替代了格子門原有的位置,因其自上而下皆為格眼,大大提高了室内的照明度,且由于輕質而方便拆裝,非常适合江南的氣候,而一直保留了下來。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5

圖4 五代巨然《秋山圖》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6

圖5 五代巨然《囊琴淮鶴圖》(局部)

3.2 落地長窗的盛行

宋皇朝南渡後,南宋宮苑、貴邸多處吸收了南方建築的做法,其中就有對落地長窗的大量應用,在南宋時期的院畫中屢見不鮮,如南宋院畫畫家蕭照、李嵩、劉松年、馬遠、趙伯駒等所繪宮苑、貴邸建築。 但是,在畫中出現的落地長窗做法分為兩種:一種則與五代時期相似,在檐柱之間、闌額之下直接安裝落地長窗。如劉松年的《山館讀書圖頁》(圖6)和李嵩《桐蔭對奕圖》(圖7)等,在這裡便不再詳加描述,但可以證明,這種做法從五代一直延續到南朝,在江南一帶的民間仍然非常流行。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7

圖6 南宋 劉松年 山館讀書圖頁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8

圖7 南宋 李嵩 桐蔭對奕圖

另一種方式則與五代時期巨然所繪有明顯的不同:即前文所述,在南宋時期,多在建築的台基邊緣立小柱,将落地長窗這種隔扇裝于小柱之間。這種做法,傅熹年先生認為可以追溯到宋時的擗簾竿做法,在北宋時期的宮廷界畫就有這種做法的描繪。如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圖》(圖8),建築外檐處,均在檐柱之外另加小柱,安于殿堂等出跳拱之下,兩小柱之間安裝腰串,下為欄杆,上均懸挂竹簾,以備需要時可放下或卷起。郭忠恕是五代末至宋代的畫家,世人稱其“工畫山水尤擅界畫,樓觀舟楫皆極精妙。所畫重樓複閣建築頗合規矩,“上折下算,一斜百随,鹹取磚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比例十分準确精細”。故其所繪《明皇避暑圖》,應能準确反映當時北宋時期的建築狀态。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9

圖8 北宋 郭忠恕 明皇避暑圖

擗簾竿的做法在南宋時期亦很興盛,如李嵩所繪多處宮殿、樓閣圖皆使用了這種做法,如《漢宮乞巧圖頁》(圖9)《月夜看潮圖頁》(圖10)所繪樓閣等,且與《明皇避暑圖》相比,擗簾竿之上還多了橫披的做法。再看李嵩《月夜看潮圖頁》(圖11)的長廊部分,還可以看見檐柱之間為落地長窗,而檐柱之外為擗簾竿的做法。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0

圖9 南宋 李嵩 漢宮乞巧圖頁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1

圖10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圖頁(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2

圖11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圖頁(局部)

但是将落地長窗安裝于擗簾竿的小柱之間,是南宋宮苑和貴邸創制的做法,還是江南民間的沿用發展,目前還無法得到确切的解答。不過從畫作中所見,使用此種做法為宮苑居多。如南趙伯駒的《漢宮圖》(圖12)、南宋佚名《仙館秾花圖》(圖13)、南宋李嵩《瑞應圖》(圖14)等。雖然這種做法在民間也可見到,如南宋劉松年所繪《溪亭客話圖》(圖15),還有傳為南宋馬遠所作的《畫雪景》圖軸(圖16),但從這兩幅的屋頂及其鬥拱制式所見,建築亦為貴族所建。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3

圖12 南宋 趙伯駒 漢宮圖(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4

圖13 南宋 佚名 仙館秾花圖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5

圖14 南宋 李嵩 瑞應圖(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6

圖15 南宋 劉松年 溪亭客話圖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7

圖16 南宋 (傳)馬遠 畫雪景圖軸(局部)

從畫作中可以看到,當采用了擗簾竿做法作為落地長窗的支架後,室内的範圍擴到到台基邊緣,而檐柱之間可以不必有隔扇、窗扇、牆等圍護,建築的圍護都由落地長窗負責。并且,落地長窗易于裝拆,在夏季,甚至可以拆掉大部分落地長窗,易可輕易地替換為竹簾等等。 從劉松年的四幅《四景山水圖》(圖17-20)中,更可見南宋時期的建築圍護特點及園林中對落地長窗的妙用:春時,氣候溫暖,園主隻需在檐柱之間安裝落地長窗,為較靈活啟閉所用;夏時,天氣炎熱,園主将所有落地長窗都拆卸,使室内外通透,視線與空氣無阻,而又有屋蓋與樹蔭提供庇蔭;秋時,天氣涼爽,園主在檐柱之間的大部分位置加上了落地長窗,僅保留觀景面打開供觀景之用;冬時,天氣寒冷,則在檐柱之間的落地長窗外圍的擗簾竿結構上再增加一層落地長窗,以兩層落地長窗作為防寒保暖的維護。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8

圖17 南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春(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19

圖18 南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夏(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20

圖19 南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秋(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21

圖20 南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冬(局部)

3.2 落地長窗的沿用

南宋之後,這種在擗簾竿位置安裝落地長窗的做法在畫作中幾乎沒有出現,但是擗簾竿的做法一直保留至清朝,發展成為清朝所稱的簾架。 而在檐柱之間安裝落地長窗,在明時依然可見。明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一大批江南百姓,包括工匠共同遷移。明朝之後的建築受到江南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仇英的畫作《漢宮春曉圖》(圖21)和《翠溪雅集圖》(圖22),可見在當時的宮苑及園林都還沿用了落地長窗作為園林建築圍護,在《翠溪雅集圖》中還能看見落地長窗之間有竹簾,之外還有擗簾竿。明代小說《金瓶梅》作為園林學者的研究文獻,在其繡像本中,亦能看見民居中對落地長窗中的應用。(圖23)

圖21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22

圖22 明 仇英 翠溪雅集圖(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23

圖23 明《金瓶梅》繡像本插圖

在清代,裝修的做法趨于奢華,特别是宮苑與貴族府邸,雕梁畫棟之外,隔扇多為六抹頭,棂條較繁複,多為幾何紋、燈籠錦等,中夾以花卉、器物、小件雕飾。若為二抹隔扇(即所謂落地明造),中間棂條亦不拘方格眼,變化較多,如清袁江《梁園飛雪圖》(圖24)。但在民間,落地長窗的做法并沒有消失,在上睿的《攜琴訪友圖》(圖25)中可見簡樸的茅屋以及簡易的落地長窗的做法。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24

圖24 清 袁江 梁園飛雪圖(局部)

名畫欣賞幽澗寒松(清風徐來古畫中的落地長窗)25

圖25 清 上睿 攜琴訪友圖(局部)

小結

園林建築之裝折與園林之間的關系密切,且在目前的研究之中大多還處于建築裝飾風格研究或純園林操作手法研究當中。筆者希望以落地長窗為開端,在今後的學習研究中進一步探讨裝折與園林、入畫、如畫之間的關系。參考文獻:

[1] [明]李漁,沈勇譯注:閑情偶寄,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 [明]計成,陳植注釋:園冶注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3] 傅熹年:論幾幅傳為李思訓畫派金碧山水的繪制時代,《文物》1983年11期[4] 梁思成著:清式營造則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5] 梁思成著: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 劉敦桢著: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7] 宋之儀,柳肅:落地長窗小考;建築學報

說明 | 此圖文由“書法網”整理編輯,僅限交流學習,轉載請注明來源。更多精彩資訊,敬請搜索訂閱微信公衆号【墨品書法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