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蟲洞
地球上最懶的生物是誰?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地想到樹懶,但它并非最佳人選。獲此“殊榮”的,是一種常年生活在洞穴裡的兩栖類動物——洞螈。
洞螈這種生物,可以說是動物界的頂級“宅男”,7年不吃不喝不動,12年才交配一次,更神奇的是到現在還沒滅絕。
了解洞螈1768年,奧地利科學家洛朗在斯洛文尼亞,發現了一種體色乳白的生物,它們身體細長、皮膚白白的,由于是在水源中發現的,所以被命名為“普羅透斯”(希臘神話某海神的名字)。
而這個物種的學名,則是“洞螈”。據了解,洞螈早在1500萬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而且有很長的壽命,最長能活100歲。
洞螈幾乎全身都是白色,吻部圓鈍,體型纖細,四肢短小,頭部有3對粉紅色的羽狀外鰓,整體看起來十分聖潔可愛。
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人們,喜歡叫洞螈“人魚”,當然,這跟童話裡的美人魚是沒有關系的。
但其實蟲洞認為,洞螈的外表更像另一種存在,那就是我國的龍,許多人也将它看作龍的原型。(補充:它們的皮膚在光照下會變成褐色)
而洞螈的大小就沒有我們的龍那麼威武了,它們通常隻有30厘米,部分個體能長到40厘米。不過跟其他穴居動物比,它算是體型大的。
洞螈生活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裡,由于環境常年黑暗,它們的視力跟多數穴居動物一樣退化,完全看不見,所以也被稱為盲螈。
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洞螈的聽覺和嗅覺很敏銳,能夠靠嘴巴附近的凹痕檢測周圍情況,發現獵物。
洞螈以無脊椎動物為食,捕獲獵物後直接吞吃入腹。被吃掉的動物會轉化成脂肪和糖類,儲存在洞螈的肝髒裡,遇到食物短缺的時候它們會減少新陳代謝,甚至吸收自身組織維持生命。
作為兩栖動物,它們有兩套呼吸方案,在水裡用鰓呼吸,在陸地上用肺呼吸。我們知道,兩栖動物是變态發育,但洞螈無論是幼體還是成年,外表都是幼年形态。
洞螈的神秘吸引着人類探索,發現了這種動物的國家,都把它當成了至寶。
以斯洛文尼亞為例,他們把洞螈印在了貨币上,雖然為了研究洞螈,會給世界某些公共機構送活體,但僅限雄體洞螈,目的是防止機構拿去繁殖。
這麼懶,為何還沒滅絕?洞螈非常懶,人家樹懶是行動遲緩,偶爾還會下樹排便,它們倒好,捕食一頓之後就可以7年不吃不喝,甚至很少動彈。
除了捕食之外,洞螈在繁衍方面也很“消極”,12年才交配一次,其他時間基本靜止。
來自匈牙利的科學家研究了一個洞螈種群,發現它們在十多年的時間内,移動的距離連10米都不到,其中一隻洞螈更是連續7年沒有移動,仿佛被按了暫停鍵。
那麼,為什麼洞螈那麼懶呢?
自然界的生物絕大多數以生存繁衍為重,以圖延續自己的種群。但是洞螈等生物常年生活在惡劣的洞穴環境,食物非常有限。
如果産下的後代數量太多,有限的資源無法供應它們全部健康長大,屆時就會出現搶奪食物、夭折過多的情況,還會消耗更多體力。
為了保持種群能夠更好地延續,它們的交配頻率降低到12年一次,此外,也在盡量減少能量的消耗。
所以,在捕食成功之後,它們會長時間保持靜止,吃一頓飯能待機7年,期間一般沒有任何捕獵行為和移動。
而且在生活的洞穴中,洞螈就是食物鍊的頂端,沒有任何獵食者,所以它們一動不動也沒關系。
洞螈長壽之謎洞螈吃飽就啥也不幹的生活可謂羨煞人類,尤其是明明如此之宅,還保留着苗條的身材。與此同時,它們的壽命也相當漫長。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洞螈的長壽機制,為此,法國生物學家沃伊特倫帶領團隊,對一個洞螈群進行了觀察。
在項目啟動時,這群洞螈的年齡大約為10歲,而等到他們發表文章的時候,洞螈已經有大約60歲。
50多年的時間,足夠一些壽命短的動物經曆幾個、十幾個世代的更叠,但這些洞螈卻沒有衰老的征兆。
研究團隊指出,洞螈的平均壽命為69歲,長壽的可以活到100多歲。
它們為何如此長壽?通常來說,長壽的動物有着較大的體型,可洞螈的體重隻有大約0.23公斤,身長僅幾十厘米。
沃伊特倫想,會不會是新陳代謝慢導緻了洞螈的長壽呢?答案出人意料,研究顯示,它們的新陳代謝跟其他兩栖動物相比,并沒有什麼特别的地方。
也就是說,洞螈的長壽無法用新陳代謝速度和抗氧化能力來解釋。于是,團隊把研究的焦點放在了線粒體上。
把洞螈印在郵票上(第二排右二)
洞螈的長壽之謎暫時沒有十分明确的解答,但凡事都有利弊,洞螈的特性還導緻了它們的脆弱。由于生命周期長、繁衍率低,一旦環境出現變動,它們的生存繁衍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