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東西都會随着時間流逝慢慢的淡忘,唯一可能不變的就是時間本身,語言同樣不例外,在普通話不斷沖擊下,許多方言詞逐漸遠被遺失了,這其中也包括“遺失”本身,河南話本身并不說“遺失”這個詞彙,而是用一個很精煉的發音“máo”來表達,日事農耕的河南祖輩隻是用其卻不知其,野人愛好方言,同時也愛思考,于是冬雨綿綿,人來得閑時就琢磨了一下這個方言詞的本字,本人也隻是推測并無确鑿的實據,隻是拿出的我的觀點與諸位供飨讨論。
既然其用法與用于表達“遺忘”,我就在漢典上查找一系列“亡系”字,最終還是認定“亡”有重大幹系,諸君先不要噴,且聽我娓娓道來。“亡”,學過語文的都知道表示“死亡”,貌似和“遺忘”沒關系,這你就錯了,“亡還是有其他用法的,“亡”是個會意字,在小篆裡字從入,從乚。“入”是人字,乚表示隐蔽,合起來表示人到隐蔽處,本義就是逃離,出走。例如《國語·晉語四》記載晉獻公重耳逃跑寫道“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這裡“亡”就表示逃離。上邊拆分字來分析“乚”表示隐蔽,看不到了,從這個意義上後來又引申出了“丢失”,《戰國策·秦策五》記載“亡趙自危。”,這裡很明顯就是表示“丢失”,再後來又引申出“死亡”、“忘記”的意思,其實“忘”字就是在這個用法産生後的後造字,“亡”可通“忘”,這樣來用多見于先秦,如《韓非子·說林下》裡說“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綜上很明顯了“亡”是很久就用來表達“遺失”了。
以上從用法上分析了一下“亡”,然後我們再從發音上來看一下“亡”,“亡”在漢典的上古音是拟“mang”,有人可能會說這發音差異很大啊,不僅聲母不一樣也韻母也不同,其實我要說的是你忽視了時間這個老騙子對你的迷惑,經曆千年摧殘後,語言自然要發生改變了,這裡我們先從聲母來講一下,探讨一下“m”到“w”的變遷,“亡”在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裡是明母字裡的,而所謂明母字其實就是韻書來關于一系列聲母相同字的統稱,今天“明”的聲母是“m”,而“亡”怎麼就變了?其實從“m”到“w”涉及到語言學上一個輕唇化,而且明母字發生輕唇化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都是明母哥口三等字,是由于聲母在介音的影響發生的。再看韻母,“亡”是個陽聲韻的字,而方言裡的發音是個陰聲韻,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陽轉陰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中國高語發展史上并不罕見,而“亡”還有個用法,那就是可通“無”,這裡是發“wu”,這個發音就相比較“mang”就接近的多了。
當然這種漏洞百出的論證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隻是一個方言愛好者的個人推想。如果大家有什麼感到迷惑的方言趣事,歡迎與野人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