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征集日本名字的爆火帖子,本意是想取一個類似松島菜菜子這樣的日本名字,結果引來了一堆“熱心”網友的神回複,什麼“魯花花生油”、“豆本豆豆奶”、“香港渣渣輝”,其中還有一個最絕的:“山西biangbiang面”。
當然,這些都是善意的調侃。實際上,在日本社會中,确實也存在着大量奇奇怪怪,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姓氏,比如常見的有:川口、田中、渡邊、佐藤等,另外還有一些罕見搞笑卻真實存在過的,比如鬼頭、犬養、波波伯、凸凹丸、我孫子......
我國的姓氏大緻有5000多個,算上一些少數民族音譯過來的,也最多不過一萬出頭。隻有中國人口十分之一的日本呢?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大約有十四萬之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會有這麼多的姓氏呢?而且其中還不乏一些奇奇怪怪、感覺是胡亂起的呢?
遠在我國東漢時期,日本人就不遠千裡,漂洋過海來過中國了。在見識到天朝上國的強盛和中原大地的繁華後,日本人相當地崇拜中國,毫不猶豫地就選擇了朝貢。
好學的日本人自那時起就不斷将中國的文化、技術、風俗通通搬運回去,當然其中也包括了姓氏。據考證,日本著名的島田高橋的祖先,就很有可能是漢獻帝劉協的一支。
日本人雖然從中國引進了姓氏,但在一開始的時候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姓的,一般情況下隻有貴族才配擁有姓,而普通老百姓隻能取一些類似中國的狗剩、鐵子、翠花等通俗易懂的名字。
這也造成了日本社會中一個哭笑不得的問題:重名率太高了。
到了19世紀60年代,明治天皇戰勝了幕府,開始推行明治維新。擺在眼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重名率太高,導緻入籍的工作難以展開,管理起來相當麻煩。
于是明治天皇下了一道命令:強制要求日本所有還沒有姓氏的人,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内給自己取一個姓氏。命令一出,這可難為廣大老百姓了。
因為這時候的日本人大多是文盲,讓他們給自己取一個姓,不亞于讓今天的中學生寫一篇博士論文。
那怎麼辦呢?瞎起呗,大夥兒看見什麼就叫什麼。比如看見一條河流,那就姓“川口”吧,比如住在山邊的,就姓“山下”、“山本”。
還有更圖省事的,以自己從事的職業來命名,比如姓“犬養”的,實際上就是養狗的人,而“宮本”則是搞建築的。
還有一些更奇怪的姓氏,如“鬼頭”、“豬木”、“我妻”、“我孫子”,這些恐怕是那些到最後都取不出姓氏的人,被當時的姓氏登記員臨時随意取的吧。
不管如何,從那時候起,日本人的姓氏數量呈井噴式增長,由于沒有傳承和體系,又是在倉促間讓一群文盲自己取的,所以日本人的姓氏顯得既多又随意。
當然,随着曆史的發展,日本政府也逐漸認為國内有這麼多鬧着玩兒似的姓氏,不符合日本的“大國”形象。
于是在1951年,政府禁止民間使用生僻怪字取名,這才讓一些既拗口又搞笑的名字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可是,這樣一來,老問題又再一次回來了:重名率太高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