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讨論時,詳細詢問身着車間工服的黨代表鄭志明,并語重心長地說:“不能瞧不起産業工人,一定要看實際貢獻!真正在添磚加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廈的人,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對于這句話,中建二局華東公司的項目技術員陳靜濤感觸頗深。
從劍橋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到建築紮根工地的技術“小專家”,陳靜濤在實踐中蛻變成長,工地是他的辦公室、實驗室,是展示才華的舞台,也是堅守初心的起點。他說:“現在的我,更喜歡别人喊我‘陳工’,而不是‘陳博士’。”
圖說:從劍橋大學畢業的“陳博士”紮根建築工地,成為技術“小專家” 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供圖(下同)
節約工期約180天
兩年前,陳靜濤完成了在劍橋大學的求學之旅,寒窗苦讀20載,手握博士畢業證書,等待着他的有許多就業崗位。
政府機關、市政工程設計院、高校任教……但他選擇了加入“中建”,投身土木工程建設。
作為國家公派留學生,他知道,是祖國給了他機會,将自己所學和科研成果應用于實踐才更有價值。
來到中建二局華東公司後,他主要負責各重點工程的技術創新推動,跟進的第一個工程便是北京環球影城。2021年初,受疫情影響,項目進展受阻,複工後,如何把損失的時間補回來成為“當務之急”。在潛心鑽研後,他和文旅團隊夥伴們共同研究出了“始于創意概念的異型構(建)築物數字化設計建造技術”,項目成功實現了49.6米超大型假山的高效建造,節約工期約180天。
研究成果給了陳靜濤很大的信心,讓他第一次有了“專業所學和實踐充分結合”的成就感,為了進一步提高項目的施工效率,他和團隊繼續研究全過程數字化高效建造技術,基于BIM技術,将環球影城标志性建築中9400多根各異的鋼結構杆件像拼“樂高”一樣,先在地面拼裝,再進行整體吊裝,減少了70%的高空作業量,縮短工期近50%。
獲得專利授權63項
他們還研發了智能鋼筋塑形機,實現了鋼筋的自動數字化雙向彎曲。同時,結合BIM技術進行配筋設計,賦予三維網片及鋼筋獨特的二維碼,現場施工時,工人們通過“掃一掃”便能了解網片的詳細信息,确定其安裝位置。
為了更好地将項目建設中的關鍵技術進行提煉和總結,陳靜濤還先後負責多個文旅課題。目前,已獲得專利授權63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參與完成的《文旅項目大型複雜場景精益營造關鍵技術》經鑒定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投身工程建設一線
2021年,陳靜濤參加了中建二局“新銳營”培訓,熟悉了企業文化和各項管理制度後,他萌生了新的想法——到工地現場學習。因為再多理論研究,脫離了施工現場,也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臨港西島金融中心項目工作一個多月後,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忙了——“小陳,施工技術方案有了嗎?”“小陳,落地式腳手架專項方案有了嗎?”“小陳,數據要及時收集、分析!”“小陳,這工期上不來,你要參與進來想辦法!”“小陳,在科學分解計劃的同時,還要優化資源配置。”在和項目團隊并肩作戰的過程中,陳靜濤逐漸融入了項目“大家庭”中,從中感受到了溫暖和歸屬感。
如何将世界先進的技術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也是陳靜濤歸國後一直以來的念想。在摸清項目情況後,他開始思考着結合超高層項目的特點,将分布式光纖的智能監測技術引入到項目施工中。沒想到,這一想法,馬上得到了公司和項目的支持。
陳靜濤帶領項目部的同事們駐守在基坑裡,現場交底,自己動手,将分布式光纖布設在項目塔樓樁基礎内,常常不知不覺就忙到深夜11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成功将光纖埋入到深度達76米的塔樓樁内!而這,将是世界範圍内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在超長灌注樁中的首次應用。這一應用,也為确保項目全過程施工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
依托項目,陳靜濤收獲了自己作為負責人的首個科研項目,中建集團青年課題——《基于分布式光纖的深基坑智能監測技術研究》。目前,此技術已經實現了對項目全長1.2公裡的圍護結構的實時監測,并能遠程實現深基坑安全監測和預警,對實現智能建造、發展數字孿生和智慧城市都具有推動作用。
今年初,上海疫情形勢嚴峻,陳靜濤又主動請纓,化身志願者“大白”,每日為臨港建設者小鎮的近千名工人進行核酸檢測,3個月的同心戰“疫”,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建人的家國情懷,也對自身的責任與使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訊員 王虎軍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