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現象級文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将古典詩文帶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但是我們也發現,古代那些優美深邃的詩詞卻漸漸在現代人的眼中變了味兒。
不少人讀詩詞都是淺嘗辄止,比如我們曾經分析過的“日照香爐生紫煙”、“心有靈犀一點通”等等這些千古名句,其實有一部分讀者并沒有真正理解詩句的含義,反而滿身戾氣,橫加指責。
這種對詩詞誤讀的現象不在少數,因為我最近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同樣一件事情。
白居易的《暮江吟》應該說也是廣為流傳的千古名篇了,但是就連北大文學博士都理解錯了。
可能是湊巧有一點知識疏漏,但是這樣的情況更要引起我們的警覺,也更加說明我們傳承和發揚優秀詩詞文化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給大家慢慢道來。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上面這首詩就是《暮江吟》的原文。
公元822年,白居易因為深陷“牛李黨争”的泥潭不可自拔,勾心鬥角的官場讓他倍感疲倦。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争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後頓感輕松惬意,于是寫下此詩。
因此,他主動上書請求将自己流放外地,遠離權力争鬥的中心。正是在他奔赴杭州上任途中,一時感慨萬千,所以寫下了這首詩詞。
當時在和我的這位博士朋友吃飯途中,偶然聊起了唐朝的曆史發展,又從“牛李黨争”聊到了白居易,可是當我問這位朋友對《暮江吟》的理解之時,他的回答卻讓我大跌眼鏡。
首先,我問他:“你說‘半江瑟瑟半江紅’裡面的‘瑟瑟’是什麼意思?”他回答我說:“應該是孤獨寂寞的意思吧,畢竟詩人的心境肯定很凄涼。”
因為純粹是朋友之間的閑談,所以聽到他的回答我沒有做過多的反駁,隻是告訴他“瑟瑟”原本是指碧色的珍寶,而在這首詩中應該是指碧綠色。
其實我的問題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同樣也出現過,當時主持人董卿列舉了三個選項:分别是:碧綠、寒冷、寂寥,而正确答案應該是第一個。
這麼看來我的朋友如果當時參加《中國詩詞大會》可能也要在這一題上丢分了。
接下來,我又問他:“那你知道白居易在這首詩當中寫到了幾個時間嗎?”他被我的問題一下問愣住了,思考片刻,然後告訴我說:“應該是兩個時間點,分别是日落之前和夜晚,畢竟有夕陽有月亮。”
他的答案其實沒有太多問題,但是其實也是不準确的,你知道應該有幾個時間段嗎?
正确答案應該是三個時間段:第一,前面兩句寫的是日落之前的一小段時間,夕陽灑在江水之上,靜谧而深沉;
第二,是日落之後的一小段時間,這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個時間段。一輪彎月剛剛升起,時間靜靜流淌;
第三,是深夜的一段時間。不少人将“露似珍珠”和“月似弓”放在同一個時間段内去理解,其實這是因為缺乏天文氣象知識導緻的,在太陽剛剛落山的時候地面熱量還沒有大量喪失,所以很難形成露珠。等到真正有露珠形成的時候,月亮當晚的旅程已經走過了大半。
不過也曾有人質疑說《暮江吟》文不對題,詩詞内容和題目完全對不上;夕陽西下,江面上的陽光又怎麼可能是碧綠色的呢?最後一句是不是有個錯别字?
對于這樣的質疑,我隻想表明自己的觀點,古典詩詞更多的講求情感和意境,如果單純用自然科學與現實生活來加以評判和理解,或許很多時候不僅僅失去了那一份詩意,不少詩詞也難以理解了。
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大家補充和指正。
同時,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不一定文學博士回答錯誤的問題所有人都不知道,畢竟他隻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已,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邊界的。
我将這個故事分享出來的目的就是想說明,不管是誰确實需要用心去理解和學習詩詞文化,對于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應該加以發揚光大。
這隻是單純的日常交流,大家不必上綱上線,也完全沒有必要橫加指責。如果你也喜歡詩詞,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