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知網的論文怎麼判斷好壞

知網的論文怎麼判斷好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21:20:33

1、2、3......4、5

數呀數呀數日子

你的論文寫完了嗎?

是不是又要為論文傷心?

是不是又要熬夜?

是不是又要掉大把的頭發?

知網的論文怎麼判斷好壞(論文最全攻略你知道)1

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到底是怎樣練成的!

要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必須要掌握好撰寫學術論文的方法。本人從事研究二十餘年,從事學術刊物的主編已有近十年的經曆。從事學術研究使我有專業的眼光來看待學術問題,而作為主編則使我有機會抛棄學術研究的浮躁而冷靜地從刊物的角度來思考學術創新的可能性。

因而,我可以有機會把兩種不同的眼光和視角交織在一起來談談如何撰寫好一篇學術論文的問題。

一、選題

選題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種說法,哲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沒有成功與不成功之說,隻要願意去做,最後必然成功。此話謬矣。沒有好的選題,即便是洋洋灑灑數萬言乃至數十萬、數百萬言,結果都是無用的廢話。這就不能視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選題之上的。那麼,什麼是成功的選題呢?簡而言之就是選題要有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是什麼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

成功的選題應該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從選題來看就可以知道該問題研究的狀況和可能發展的趨勢。如果選題沒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隻是陳述了一個事實,那麼就意味着該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說前人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在目前的狀況下已經沒有深入的可能了。這種選題就不應該去選。

二是指研究的具體範圍

成功的選題應該是範圍具體,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選題不能過大,過大的選題會使研究無法深入下去,隻是如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題目太小,研究就會過于沉迷于瑣碎的細節,從而使研究失去了價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細節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發展的趨勢,但由于研究者的視野太小,沒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特别是做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這樣的毛病。

三是要對一個學術問題産生質疑,或者說要有争鳴性

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真理更是無止境的。很多學術觀點在當時是對的,或者說是真理,但時間和條件都變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題一定要敢于質疑,但質疑必須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随便懷疑。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的懷疑,這樣的選題一定是有價值的。

總之,選題是很講究技巧的。選題實際上是積累後的第一次思想井噴,沒有積累就無法進行選題。好的選題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前提。在選題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題目的表達,即怎樣把這個内容表達出來。這裡也有幾個講究:

一是題目不宜太長,太長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題目要求精煉、簡潔,要力求達到多一個字太長、少一個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兩個,最好一個。這就必須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過兩個,論文到底研究什麼就非常難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釋概念,實質性的内容就被沖淡了。

三是表達要精準,題目如果引起歧義,或者模糊不清,那麼論文在寫作是很可能出現跑題現象。

二、文獻梳理和文獻的使用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沒有文獻,就相當于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同時,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樣沒有基礎。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文獻進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獻。

(一)關于文獻梳理

◇ 1、梳理文獻的目的是什麼?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于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産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在于:

其一,梳理所選問題的曆史發展脈絡。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發展脈絡,不了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裡來的,然而才能預判這個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什麼。不僅要梳理這一問題國内研究是的現狀,而且還有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究的基本狀況。

如果打開電腦就直奔主題,對某一具體問題洋洋灑灑地寫下去,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結果可能是低水平重複的東西。這樣的論文時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便發出來,也僅僅是作為工作量或評職稱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對學術有什麼貢獻。在學術論文中,開頭就直奔主題的論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論文。人貴在直,文貴在曲。論文的貴也在曲。而這種曲是通過對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現出來的。

其二,梳理文獻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學術貢獻。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這就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這個巨人不是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所有對該學術問題作出了貢獻的前人。

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曆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難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曆史,我們同樣會陷入盲目自大的學風,以為别人都沒有達到自己的水平,從而最終也會陷入重複别人已經說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其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解決的,一代學人隻能解決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會因主觀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

因此,後輩學人就是要反複不斷地閱讀、比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從中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者延續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發現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進行彌補,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發現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所做選題的研究價值。

◇ 2、如何梳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歡在引言中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認為這就叫文獻梳理。但是,把所有相關文獻羅列出來肯定會占據了論文的篇幅,會導緻喧兵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結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入下去了。這種文獻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獻梳理方法是: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

其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論文,也就是權威學者,或者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同樣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态勢。

其三,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也會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别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文獻,這樣範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适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别是前人的學術觀點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已經有娴熟的技術。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夠把握的了。

(二)如何使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獻。但是,論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用觀點具有一緻性。在使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

1、為文獻而文獻,也即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吓唬讀者,顯示作者是看閱讀了大量文獻的,但仔細看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點關聯度不高。實際上就是假文獻。一般的審讀者可能不會認真看文獻,但作為編者,特别是主編第一眼就是要把握好文獻關,決不能讓作者在文獻上魚目混珠。

2、文獻與所引用的觀點屬于張冠李戴,引用的觀點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願意去查對,隻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點,于是就以為這個觀點就是李四的。這種情況非常嚴重。

3、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完全回避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形體現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超過自己,因此不願意引用他人的觀點。甚至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報紙上發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來。這種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釣譽之心。

知網的論文怎麼判斷好壞(論文最全攻略你知道)2

因此,使用文獻是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須老老實實。使用文獻體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嚴謹,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獻時:

1、切忌文獻堆砌,使用文獻的價值在于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通過堆砌文獻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麼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切勿張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如果是經典著作的文獻,就更加需要去閱讀和查對。比方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沒有去讀他們的著作,而是從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過來。同時由于沒有弄清楚究竟是馬克思的觀點還是恩格斯的觀點,可能會弄錯了。這樣就成為學術笑話了。

切記要查閱文獻,不可“人雲亦雲”。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願意閱讀,而别人引用之後,自己在沒有閱讀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還想用外文形式來冒充。這在學術界是有公案的。張冠李戴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引用觀點時是一個學者,但注釋文獻時卻是另一名學者。這表明,作者根本沒有讀過被引觀點的學者,而是從注釋文獻歸屬作者的論文中看到了這句話,同時又不願意花時間去查對,所以也是一種張冠李戴的情形。

3、切勿用網絡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嚴謹與否,從文獻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絡文獻或者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會說,網絡文獻、報紙文獻表明論文時最新的觀點。

但是,網絡文獻和報紙文獻并非是學術觀點,也并非是經過嚴格論争的學術觀點。或者說,這樣的觀點沒有學術底蘊。因而,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

當然,網絡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必須通過網絡來發布,如一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都是從網絡上發布的。簡而言之,權威機構的網站、權威學術機構的學術網站、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網站等,這些網絡文獻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當然地使用文獻,包括弄錯出版時間、引用内容錯誤、頁碼錯誤、作者和譯者錯誤等。這些會導緻論文出現嚴重的硬傷。

三、論證的邏輯

研究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論證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然而,當前衆多的論文缺乏這種思維,大多數用發散性思維來寫論文的,因而論文就缺乏深度。論争的邏輯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層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論證邏輯一定是立體的、有層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這隻是一種臆想,論文的論證邏輯是立體感的,這是一個剛性的現實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論證邏輯就像博洋蔥,一層一層撥到中心,最後才知道洋蔥中心究竟是什麼。而平面性的論證邏輯缺乏新奇感,就像攤大餅,一開始就知道大餅中是什麼内容了,所以這樣的論證不會給人遐想,也不會帶來新奇。好的論文,同樣要給讀者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

2、缜密性,而不是一盤散沙

論證真缜密性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能力,也體現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專業基礎紮實的,其邏輯思維能力肯定要強。相反,沒有紮實的專業根基,那麼其論證肯定是碎片化的。因為,他掌握的專業知識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隻能導緻碎片化的論證邏輯。有不少學者,雖然在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專業基礎并不紮實,所以在撰寫論文時,基本上就是用1、2、3、4……進行羅列,而缺乏缜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

3、科學性,而不是宣傳性

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事實或史料經過邏輯論證之後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然而,當今的學術研究越來越缺乏這樣的精神,做曆史研究的不願泡圖書館、檔案館,做現實研究的不願做田野調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數據,并且先預設一個價值立場,用這些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預設的立場或觀點。殊不知,同樣的材料和數據可以證實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

這樣,學術研究因沒有按照學術規範而導緻學術失去了科學性和真理性。反過來,預設一個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相應的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觀點,這同樣也會導緻難以找到學術的真理。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對學術的傷害,即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學術也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其尊嚴,也無所謂學術權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後而形成新的觀點,然後再回到材料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的觀點的科學性。

4、學理性,而不是口語化

學術論文肯定是學術性很強的,它必須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語化表達。口語強調是能讓讀者聽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學術論文并不是要大衆聽得懂,而是要有專業背景的人才能聽得懂。如果都能聽得懂,那就不是學術論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講話了。有一種觀點在嘲笑,學者的論文時在自娛自樂,别人都看不懂,這種論文對社會根本就沒有用。我覺得這種觀點實在是膚淺可笑。

學術論文都聽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專業學術論文了,學術論文肯定隻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學術論文傳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文化,這種文化是民族發展最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響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當前的普羅大衆能不能看得懂和聽得明。當然,學術的思想肯定要進行大衆傳播,這時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語化方式來跟大衆交流。

5、嚴謹性,而不是随意性

學術研究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須在論文寫作中要有嚴謹的态度。當前學術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門要求快出成果,從而助長了學術上的各種不端行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數據。學術論文在使用數據時一定要是權威性的數據,也就是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然而,由于當前數據發布的機構比較多,一些作者在選取數據時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機構本身的權威性,結果所用的數據被學界所質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數據的來源而随意改動數據,導緻數據時去了真實性。

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獻也是一樣,近年來,外國著作引進翻譯太多,翻譯也太随意,甚至譯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這些翻譯著作時沒有認真挑選,手中有什麼就是用什麼,結果把錯誤的文獻内容引入自己的論文中,導緻論文出現一些硬傷。

此外,研究的嚴謹性還可以從使用文獻中體現出來。有的叢書文獻出版時間是不一樣的,而引者可能會想當然地就整套叢書都是同一出版時間,這也是論文的嚴重硬傷。關于調查的可靠性在于,調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樣的方法,以及統計的方法等。

6、圍繞核心問題展開論證,而不是學術散文天馬行空

學術論文肯定有一個核心觀點,因而在論證過程中就必須是圍繞這個核心觀點展開,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這個核心觀點的,而不是從核心觀點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離主題。然而,現在不少作者完全是為了湊字數,為了這個目的,論文的關鍵詞非常多,幾乎是每一小節講述一個關鍵詞,整篇論文很有可能是一個拼盤,而不是在一個關鍵詞或者一個核心觀點統領之下的論文。結果,篇幅很長,但不知所雲,完全是如脫缰的野馬,怎麼也拉不回來。這樣的文章之可以說是學術散文,而不是學術論文。

四、論文的修改與查證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研究的一種态度。如今大多數人不願意修改,也不願意查證文獻和材料。這顯然缺乏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和嚴謹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其一、對文章的總體結構在進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結構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現象,如虎頭蛇尾;或者是結構上的不相稱性(把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讨論)。

其二,對文章的邏輯進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連貫性。

其三,對文句進行斟酌,看表達是否存在問題。

其四,對文獻進行查證,是否存在着文獻的錯誤。

其五,對數據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數據的錯誤。

其六,對注釋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差錯。

如何對待編輯部的修改意見

其一,在正常情況下,編輯部提修改意見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經過修改後達到發表的水平。而沒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沒有人脈的情況下,編輯部不會對沒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見。

其二,編輯部看問題一般視野要寬一些,看問題的視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見,作者盡可能滿足編輯部的要求。

其三,如果編輯部的修改意見确實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闡述自己的觀點,編輯部認為說的有道理的話,一般也會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為編輯部可以刁難,多次的來往隻能回使論文更加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後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時多餘的,編輯部也會反複推敲的。

五、論文的結尾

論文的結尾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處,也是揭示學術在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因而,結尾一定要有氣勢,氣勢磅礴的結尾,往往能夠凸顯論文的整體品質。從當前的學術論文來看,結尾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其一,論文根本就沒有結尾,當論證完畢後,論文就戛然而止。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其二,沒有對前面的研究進行總結,而是離開前面的研究談體會,因而沒有體現結束語的作用。

其三,對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談,沒有集中到觀點上來,從而顯得太平淡。

其四,太簡單,有結尾與沒有結尾沒有什麼區别,這樣的結尾就沒有意義。

那麼,什麼樣的結尾才是好的結尾呢?我認為至少要體現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能夠從宏觀上對論文進行觀點性的總結。前面主要是論證,證實或者證僞,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結尾來提煉作者的觀點,使讀者更清楚作者的觀點。

二是要有大氣磅礴之勢,有行雲流水之氣。前面的論證是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筆,但在結尾部分,可以放開手腳,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來歸納和抽象論文的要義。

三是結尾除了歸納觀點外,也可以對該問題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及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六、遵守學術規範,信守學術道德

學術規範是學術的生命線。學者必須要按照學術規範從事學術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題“想法”。如果僅僅是提“想法”,沒有被證明的“想法”,僅僅是一個假設而已。

一個假設性的觀點決不能代表一種學術水平。隻有用理論方法進行了符合邏輯的證明之後,如果這個“想法”具有創新性同時又符合學術邏輯,那麼這個“想法”才轉變為學術觀點,這個觀點就代表了學者的學術水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