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蘇轼
【原文】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郦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适臨汝,而長子邁将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将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镗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郦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釋】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轼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确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遺蹤:舊址,陳迹。這裡指所在地。
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餘韻徐歇:餘音慢慢消失。韻,這裡指聲音。徐,慢。
铿(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窾坎,擊物聲。镗鞳,鐘鼓聲。
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绛。莊子,魏绛的谥号。歌鐘,古樂器。
古之人不餘欺也: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不餘欺,就是“不欺餘”。
臆斷:根據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