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結構與道德發展理論
1.品德的含義: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依據社會道德行為表現出的心理傾向。
2.品德的結構(知情意行):
①道德認識;對道德行為是非善惡的認識。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品德形成的基礎。
【核心、基礎】
②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認識而出現的一種内心體驗。
【是内部動力、催化劑】
③道德意志;自覺确定道德行為的目的,調節自己的活動,克服困難。
【精神力量】
④道德行為;遵照道德規範所采取的言論和行動;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現。
【重要标志】
道德行為是衡量道德品質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是道德行為培養的關鍵。
【例:小明下定決心不再遲到,可是一到冬天天冷,小明鑽在被窩不肯起床,以至于再次遲到需要提高小明的——道德意志】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①自我中心階段(2-5歲)無律期:以自我為中心來考慮問題
②權威階段(6-8歲)他律期:①把規則看做是固定的,不可變的②隻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
③可逆階段(9-10歲)自律期:①不把規則看做是一成不變的②不再無條件地服從權威
④公正階段(11-12歲)傾向公正、平等、同情、關心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①前習俗水平階段(9歲以下)階段1: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 例:服從為了避免懲罰階段
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例:隻考慮符合自我利益
②習俗水平階段(9-16歲) 階段3:尋求認可取向階段(好孩子取向階段)例:謀求贊賞和認可
階段4:遵守法規取向階段(秩序定向階段)例:尊重法律,認為法律不可變
③後習俗水平(16歲以後) 階段5:社會契約取向階段例:法律不是絕對的,法律可變
階段6:普遍原則或良心取向階段例:公正、平等、道義高于一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