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的漢字是出現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繼而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期間誕生過許多文字,部分生僻字成了常用字,比如“她”字,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屬于生僻字,但在之後成了女性的第三人稱,為常用字。
“烎(yín )”字,宋代編纂而成的《集韻》中解釋為“夷針切,平侵,以。寓意光明。本作㶣(chán)。”但現流行于網絡遊戲家族,衍生為了“遇強則強、鬥志昂揚,你越厲害我越要找你挑戰,一決高下”的意思,并且在互聯網還流行有“烎文化”。
這一切都源于2009聯想IEST某場DOTA對決的賽事中,有一個“烎之隊”,競技遊戲是娛樂,網絡世界不乏娛樂,網友們一看,“烎”可拆分為“開火”,挺有意思,繼而就流傳開來了。
就好比合成字“嘦(jiào)”、“嫑(biáo)”,“我嘦你”就是“我隻要你”的意思;嫑為“不要”,中國還有句諺語為“天旱嫑望圪塔雲,女窮嫑望娘家人。”
事實上,在東漢年間由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就收字有10516個,其中異體字有1163個,而公認的《漢語大字典》共收字有5萬多,不過僅3500個常用字就已經覆蓋了現代出版用字的99.48%。
烎、氼、兲、槑、靐等生僻字則在近幾年成了網絡流行字,“氼”字是多音字,讀“nì”時,同“溺”,從“氼”字形也可以很好地認識到它的含義,即“人在水下”,是沉溺的意思。
“氼”讀“mèi”時則同“沒(mò)”,是潛水的意思,南宋周去非所編寫的書籍《嶺外代答》中講到:“廣西俗字甚多……氼,音魅。言沒(mò)人在水下也。”
不過“氼”作為網絡流行字,成了和事佬的代名詞。
另外還有一個字為“氽(tǔn)”,人在水上,為漂浮,不過“氽”通常是出現在方言中,它還有層含義為“油炸”,讀“cuān”,上頭視為“入”,在《清稗類鈔·飲食類》中有“豬肉皮略泡,入沸油氽之。”
“兲”字,讀作“tiān”,在網絡中為“王八”之意,如果有網友對你說“兲才”,可不是什麼好話,要及時回怼;但“兲”字原本是“天”的異寫。
網絡上形容人很可愛的“槑”字,則是梅的異體字,讀“méi”;不過“槑”在關中方言音為“mū”時,就表述為責備、輕蔑或愛呢,為“mù”時,那就是斥責的意思了,看你不是很聰明。
另外南京青奧會吉祥物“砳砳”,讀“lè le”,其實這個字也很好理解,兩塊石頭碰一下會發出聲音,“砳”指的便是石頭撞擊聲,“砳砳”則諧音“樂樂”,加了層美好的寓意。
“靐”字讀“bìng”,是雷聲的意思,網絡語則是“雷”的升級版本,比如遇到讓你很驚訝的事情,你會說“雷到我了!”然而為了更好的表達出你的驚訝,你說:“靐(bìng)到!”
漢字雖然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但卻極富魅力,多了許多樂趣,如果在上世紀初葉真的廢除漢字,使用拉丁化新文字,由字母構成的語言,就沒法再出現這些網絡流行字了,中國書法這種獨特的視覺藝術也會消失。
其實漢字也體現出了很大的包容性,從字形到含義,以及它的運用,數千年來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嗎?卻也未必。
而對于網絡語言,古文字研究教授王少華認為它雖然存在有不規範性,但如果一直流傳下去,卻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王少華說道:“也許若幹年後,‘槑’這個字就是傻的意思,‘囧’就是窘迫的意思了。”
現如今,誰還清楚“囧”的本來含義是“明亮,光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