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起說:我們什麼都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緣分,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台《目送》
今天,我無意間聽到了一首歌《父親寫的散文詩》,這首歌是2019年發行的,現在聽依舊感觸頗多。
歌曲下面的評論也真實得讓人淚目:
二十年前:
“爸爸,這是壞人嗎?”
“爸爸,電視打開怎麼都是雪花呀?”
“爸爸,你怎麼什麼都會啊?”
“爸爸,你怎麼這麼厲害呀?”
二十年後:
“女兒,你幫我下載一下這個軟件。”
“女兒,這個怎麼不動了,你幫我弄一下。”
“女兒,手機的這些垃圾怎麼這麼多,幫我清理一下。”
“女兒,你好厲害啊,這個我叫我同事幫我弄,他們都不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心目中那個無比強大的父母竟然開始仰視、依賴我們。
三八婦女節那天,一大早我給我媽發了一個紅包,午休時間,我媽領了紅包,然後給我回了段語音:“哇,你給我發了紅包嗎?那等你過幾天回來,幫我提現到銀行卡裡面好不好?”
她的語氣是掩飾不住的高興,但是我卻感覺得到她的“讨好”。
自從我媽有一次不小心往遊戲裡面充值了錢之後,我怕她再被騙,就教她以後紅包提現,可是怎麼教,她都不會,教到後面,我的耐心都快耗光了,而她也慢慢的沮喪起來。
在意識到我開始不耐煩之後,她說:“要不,以後我領了紅包,等你來幫我提現好不好?凡事要我輸密碼的東西,我都不輸,免得被騙,好不好?”
那小心翼翼的“讨好”,卻讓我覺得像回到了小時候。
小時候,無論我想要出去玩的時間長一點,或者想要買一些東西,都會小心翼翼的讨好我爸媽。
有時候,是撒嬌,有時候,是選擇多做一些家務,做為金錢或者時間的對等交換。
隻不過,現在的讨好對象變成了父母,我們也從“主動讨好”的一方變成“被讨好”的一方。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輪回,一切都颠倒了順序,小時候我們讨好父母,長大後父母讨好我們。
之前,看到這樣一篇文章:
在一個甯靜午後,一個兒子和垂暮之年的父親并肩坐在一起。
這時候,一隻麻雀飛落在草叢上,父親問兒子:“那是什麼?”
兒子看了一眼,答道:“一隻麻雀。”
過了一會,父親又問:“那是什麼?”
兒子再次擡頭:“那是麻雀,我剛剛跟你說過了。”
又過了一會,麻雀飛起,又降落,父親欠身,好奇的又問了一句:“那是什麼?”
兒子不耐煩了,說:“爸爸,那是一隻麻雀。摸—啊—麻!七—躍—雀!麻雀,一隻麻雀”
老人并不看兒子,仍像是試探着又問了句:“那是什麼?”
這下兒子更火大了,他張開雙臂,做出扇動翅膀的動作,大聲沖父親嚷嚷:“那是一隻麻雀,麻雀,我已經說了很多遍了!您聽不懂嗎?”
父親起身走回屋内。
過了一會,父親回來了,手上多了一個小本子,他遞給兒子:“念。”
兒子接過本子,念了起來:“今天,我和三歲的兒子一起玩,一隻麻雀飛落在草地上,兒子一遍一遍的問我“那是什麼?”總共問了21遍,我也一遍遍的回答“那是一隻麻雀。”回答了21遍。
回答一下,我便擁抱他一下,一點都不覺得煩,還想着我的乖兒子真是可愛......"
故事中那個可愛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他也不會再追問爸爸“那是什麼”;而反觀眼前的兒子,僅僅被父親問了四遍就暴跳如雷。
假如愛有尺度,兒女對父母的愛的刻度,和父母對兒女的愛的刻度,相差幾何?
小的時候,父母在我們眼裡是無所不能的,是英雄,是神仙;
長大慢慢發現,父母并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們也是衆多普通人中的一員,隻是為了我們,他們才看起來無所不能的。
一眨眼,我們已經成長到父母需要“讨好”我們的年紀了。
父母的讨好裡藏着無奈和心酸,他們不再強大,不再無堅不摧,他們需要子女的關心和陪伴,不要讓親情變成小心翼翼的讨好。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
包容老去的父母,就像父母包容兒時的你,這是陪伴最深沉也是最幸福的一層含義吧。
文:書起
某知名啥也不是的新媒體小白、間歇努力持續擺爛的可回收廢物、習慣午夜心碎的三十歲花季少女、廢話大賽常駐嘉賓、朋友圈小有名氣的窮光蛋。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系後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