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黃超芬
3月5日,驚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裡,有雨露霜雪,有春夏秋冬,隻有一個節氣名稱是動物的“動作”,驚蟄。
古人将二十四節氣再度細分,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驚蟄這樣描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相關人士解釋說,“蟄”指冬眠的蟲子,有藏的意思。驚蟄時分,春雷開始響起,把蟄伏于地下冬眠的蟲子都驚醒了,所以陸遊詩雲“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民諺說:“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等等,這些都是驚蟄節氣的特征。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到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相關人士介紹,在古人認知中,動物是知時氣的,一些靈獸還能溝通天地神明。人類最早崇拜天體,日、月、星辰都是膜拜的對象,目前的文獻、考古實物證明,中國古人認為太陽裡住着三足烏,月亮裡住着蟾蜍。“古人崇拜生存能力強的動物。今年是虎年,大概6000多年前,先民就在墓葬裡用蚌殼擺成虎形。《周易·乾卦文》說:‘雲從龍,風從虎。’”
該人士表示,中國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習俗,土家族的祖先巴人更以白虎為圖騰。在民間,虎象征着力量和勇猛,具有驅邪鎮宅的能力。人們給孩子們戴虎頭帽、穿虎頭鞋、睡虎頭枕。
不僅在信仰上護佑先民,不少動物還進入到詩詞中,以鮮明的情感形象影響中國人的審美視野和表達。
春秋之季,候鳥的遷徙,常引起遊子思鄉之情和羁旅傷感,“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對大雁習性的觀察,生發出滿含個人情思的意象。
燕子,也是候鳥,在中國人的文字和情感世界裡擁有了更豐富的意象、更多元的表情,“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惜春、相思、感傷時事,構築起春景裡豐富的審美體驗。
(湖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