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記得小學語文課背過的《四時田園雜興》麼: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範成大,他寫的詩歌平易淺近,讓人想到清新安甯的鄉村生活。而曆史上的範成大,不僅是清新的田園詩人,還曾以一介書生之軀抵擋金兵刀劍,守護了故土的安甯和國家的尊嚴。
範成大
北伐的夢想範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出生在1126年的江南吳郡。
1127年四月,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北宋被金所滅。。
他父親曾是左奉秘書郎,母親是北宋名相蔡襄之孫,如果國未破,小範的生活該是衣食無憂的。而在被國家滅亡的陰影深深籠罩的範家,父母的愁容自小便映照在範成大的眼中,他作為長子,在儒生父親的教育下,十二歲讀遍經史,十四歲詩文優秀,心中暗暗懷着保衛家國之志。沒過幾年,父母相繼去世,範家大哥撫養弟妹,堅持讀書習文,終于在二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
那時候,是紹興二十四年,距離嶽飛冤死、宋高宗與金國簽訂《紹興和議》屈辱條約,過去了十三年。
後來,宋孝宗即位,對北伐懷着很大的熱情,給朝中範成大、陸遊這樣的主戰派打了一劑強心針。而國内還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産,文官老範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範成大為人謙和而正直,長于政事,在處州做知州的時候,發現應役制度的弊端,改革創設義役,從實處減輕了百姓負擔,也大大減輕了國家的人力損耗。還曾及時根據國家經濟狀況提出罰絹改革。因此在仕途上雖經曆誣告被貶官,也在才能逐漸顯露之後,受到宋孝宗的重視。
而由青年步入中年的範大人,生活中還是有些許糾結的:白天上班思慮新政查缺補漏,還要應付不停給皇上潑冷水的政敵,下班回家給老友陸遊寫詩贈答互相打打雞血。近年的北伐敗多勝少,對收複中原的家國夢,老範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
直到他44歲那年,接到了一項無比艱巨的任務:出使金國,修訂《隆興和議》。
金将懼怕的嶽飛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和議的前因《隆興和議》,和宋高宗與金簽訂的《紹興和議》,有所不同。
簽訂《紹興和議》的時候,宋外憂内患,金國占有着極大的武力優勢。根據和議條款,南宋向金稱臣,繳納大量歲貢金銀絹布,出使文書要寫成“奉表”。南宋朝内解除嶽飛兵權,構陷忠臣冤死,為的隻是這份合約的生效。
這樣屈辱的條約和高宗軟弱的态度,助長了金國一舉滅掉宋的野心。1162年,金主完顔亮再一次大舉南侵,誰知這次的宋軍在參謀虞允文的帶領下奮勇殺敵,大敗金軍,完顔亮因内亂死在了戰場,宋高宗退位,孝宗登基,朝中一時間北伐呼聲高漲。
見過大宋打勝仗的孝宗,決定乘勝追擊,任用張浚做樞密使,在隆興元年渡江北伐。可金軍雖内亂,武力并不弱,宋的勝利沒有持續,北伐符離之戰失敗。
這時候宋廷主和派又開始潑冷水了,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簽訂了《隆興和議》。
因此這個時候,簽訂和議的宋孝宗就想為大宋争取更多的利益了,可是即位的金世宗對宋還是當“手下敗将”看待。兩方拉扯權衡之下,宋的賠款由“歲貢”更名為“歲币”,出使文書也改回了“國書”,總算是找回一點大宋的顔面。
可不知是金世宗忘了還是故意為之,受書禮沒有更改。這讓宋孝宗一直耿耿于懷。
為什麼受書禮這麼重要呢?從《紹興和議》中延續下來的受書禮是這樣的:
“凡金使者至,捧書升殿,北面立榻前跪進,帝降榻受書,以授内侍。”——《宋史紀事本末》
什麼意思呢?就是宋皇帝要從龍椅上下來“降榻受書”。
何人何時會這樣受書?
臣子接聖旨的時候。
臣子接聖旨
宋帝降榻受書,雖不跪,在外交上也很屈辱了。更何況,這份和議還有一些曆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例如一直大宋心心念念想收複的先皇陵寝之地。
可是此時的南宋朝廷,雖然打過勝仗,武力還是遠不如金的,如果揪住這些不放,萬一金國又打過來招架不住怎麼辦?
1170年,宋孝宗終于忍不住了,與虞允文商議再三,決定派使臣前去金國,試探一下。
孤獨的使臣此次出使金國是外交活動,然而“弱國無外交”的狀态下,怎麼試探?國書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孝宗和虞允文想到了一個這樣的主意:更改“受書禮”的要求,名不正言不順且容易激怒金國。不如以孝道為名,在國書上隻寫要回陵寝之地,受書禮之事口頭傳達。
孝宗這個決定,遭到了許多朝臣的激烈反對,左相陳俊卿不惜用“不敢迎合意指誤國事”來形容,然而孝宗還是“不聽不聽朕不聽”。
那誰來出使呢?
這種吃力不讨好的使臣下場,曆史上就有一個:蘇武。前車之鑒,這場出使可能有去無回。
虞允文推薦了心腹李焘。李焘直接就慫了,堅決不去。
于是宋孝宗想起了主戰派裡一直很淡定,且一直很靠譜的範成大。
虞允文在找範成大之前,想好了許多忽悠的話,可是一句也沒用上:範成大聽了這個任務,欣然應允。他立即收拾好行李,确認好國書,準備出發。
《宋史》記載了臨行前君臣的一段對話:
臨行帝謂之曰:“朕以卿氣宇不群,親加選擇。聞外議洶洶,官署皆憚行,有諸?”成大對曰:“無故譴使,近于起釁,不執則戮。臣己立候後,為不還計。”——《宋史·列傳》
老範說,臣已有對策,且準備好了後事,為回不來做打算啦。
說完他就上車走了,還是那麼淡定,像出一場尋常的遠門。
老範真的沒所謂嗎?當然不是。
這場旅途充滿危險,行至大宋舊日故土,寥落風餐露宿之中,老範的内心也是百感交集。正值重陽,他寫了首詞來抒發心中的悲慨:
水調歌頭·又燕山九日作
萬裡漢家使,雙節照清秋。舊京行遍,中夜呼禹濟黃流。寥落桑榆西北,無限太行紫翠,相伴過蘆溝。歲晚客多病,風露冷貂裘。
對重九,須爛醉,莫牢愁。黃花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裡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凜然如《琅琊榜》中的使臣言阙
危險的對峙袖裡藏天書,眼底舊山河,漢家使臣範成大萬裡孤行,終于到達金國都城燕京。
被金世宗接見之前,範成大偷偷将更改受書禮的笏闆寫好,藏在腰間。
金世宗按禮在第一天接見來使,使臣老範在大殿之上慷慨陳詞,大談宋之孝道,正在金世宗被此次出使内容繞蒙之時,範成大趁其不備從腰間掏出笏闆,大聲提出受書禮依據,要求更改受書之禮。
金世宗驚呆了:跟我玩陰的?我要是接了就是“降榻受書”,這受書禮不改也得改了,誰給你的勇氣敢坑我?
金主大駭,曰:“此豈獻書處耶?”——《宋史·列傳》
身旁大臣也迅速反應過來,一擁而上要打掉笏闆把老範拖出去,箭在弦上,範成大幹脆跪立不動,死死護住笏闆,世宗不接國書就不起來。
這下輪到金世宗尴尬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況且現在兩國關系還行,因為這點事就打?還顯得金國小心眼兒。沒辦法,隻推脫說今天讓宋使先休息,明天再商議。說完就趕緊走了。
範成大還是跪着不動,堅決讓金主受國書。
于是當天金國大殿之外,許多人都看到了一個大宋使臣跪着被架出來,一路擡到驿館,宋使表情堅毅,雙手緊緊護住國書。
丢不丢人?
老範知道,這樣的事态,更尴尬的是金國。
金國太子完顔允聽後大怒,當天晚上提刀沖進驿館要殺範成大,刀架在他脖子上,被越王攔下來了。
經過這一番驚心動魄的外(sī)交(bī),範成大終于得以保全氣節而歸。
雖然最後,金世宗還是沒同意更改受書之禮,但兩相權衡,他同意了原先國書中歸還宋欽宗棺椁的要求,允許了宋孝宗将河南皇陵南遷。
範成大《向蒙垂誨帖》
兵力懸殊,外交總是充滿艱辛,範成大排除萬難,智鬥世宗,聲震群臣,刀斧脅身而不退,用生命維護了大宋的尊嚴。
《宋史》中,也對這次範成大勇敢的出使給出了高度評價:
成大緻書北庭,幾于見殺,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風烈,孔子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者欤?
——《宋史·列傳》
此次出使,最終安全南歸,範成大還在途中考察山川風土,将一路見聞整理成了筆記《攬辔錄》,為宋了解金國風土民情提供了重要參考。
歸來的範成大得到了宋孝宗的賞識,繼續在朝堂上發光發熱,幾經起落,晚年退隐鄉村,自号“石湖居士”,種菊花,做好吃的,還寫了很多恬淡的田園詩。
然而後人不會忘記,南宋愈加貧弱背景下,慧心鐵膽的範大人,為宋金外交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