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讀楊绛先生的書,也在看楊绛先生的傳記。特仰慕先生的一生,活了105歲,也曾轟轟烈烈,更多的時候卻是淡定如水,90多歲了還在著書立說,把一個“老”字诠釋到了極緻。
也想到了我父親,父親83歲了,一生曆盡坎坷,至今也在寫回憶錄,筆耕不辍。父親出生在一個舊官僚家庭,從小錦衣玉食,無奈昙花一現,戰亂襲來,8歲喪母,9歲喪父,跟着養父母長到18歲,養父病故,21歲時養母也病故了。好不容易結婚成家,卻因家庭成分原因在30歲全家下放,10年磨難,40歲返城。多少次白手起家,從頭再來,數不清幹了多少職業,硬是從曾經的黑“五類”幹成了公司副總黨委成員和市政協常委,退休後還去農村幹了3年扶貧。個中曲折與艱辛,可歎可敬。
父親說,年紀到底還是大了,提筆忘字,于是就空着,讓我填。父親在诠釋着什麼叫“老有所為”。
老是一種成熟。人從瓜瓜落地,到滿頭白發,經過歲月的輪回,風雨兼程,步入暮年。正如楊绛先生所說:人老要有老的風骨,要老有所為。
什麼都會老,不老的是自然,是地球,是宇宙,而小小的生命和個體是無法與自然和宇宙相抗衡的。
曾經年輕時,我就愛把一個“老”字挂在嘴邊,記得30出頭就開始謝頂,因長的着急,同事們便喊我“老付”,我也樂于答應,那是因為不老,不夠老,所以才無所顧忌。
50歲那年,系統組織去長沙參觀考察,恰好女兒在中南大學讀研,會議閑暇之餘,我們便去登學校後面的嶽麓山。登山路上,環顧一衆皆是同齡之人,大家便調侃起“年近半百”和“年過半百”的差距,那時,就感覺到“老”字與自己越來越近。
退休後,就漸漸不喜歡聽那個“老”字了,自己不敢言及,更怕别人提起,及至别人說你真的老了,于是急急忙忙跑去照鏡子,哪兒老了?哪兒有老?手忙腳亂地找證據,想用那虛弱的證據說明點什麼,可見是真的老了,不然怎會巴巴地去驗證?
哪能不老呢?青蔥年華,紅顔逝水,一瓣一瓣地凋謝,頭發稀了,牙齒壞了,而後臉上長滿了細小的皺紋,那些皺紋由淺及深,慢慢地,在臉上畫地圖一般,丘陵遍布,溝壑縱橫。
老,是一種漫長的煎熬,好比鈍刀子割肉,慢慢的,一點點的,殘忍地看着年華一寸一寸凋謝,一寸一寸幹涸,卻無能為力,也無法抵擋。
人在老去,心也在變老。心老了看不見,但能感覺得到。心老了,凡事就看淡了,懶得跟别人争執,也不再跟自己較勁。出門不再細細拾掇,衣衫也随意起來。說錯了話,行錯了事,都拿一個“老”字搪塞,倚老賣老。是老糊塗了嗎?當然不是,是心态變了。
老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老到滄桑,老到從容,老到淡定,老到無所顧忌。老到頹敗,老到腐朽,老到不堪,老到無能為力,都是生命的最終歸結。
一直在想,我們該怎樣老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