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發展曆史中,戰争是最為殘酷的行為,橫屍遍野、流血漂橹。很多仁人志士為了保家衛國,在戰争中英勇就義。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每個大悲劇下面,都涵蓋着無數個小悲劇,曆朝曆代的帝王都無法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
比如安史之亂,空前絕後的悲劇不僅廢掉了李隆基,就連楊玉環也葬身于其中,很多文人志士對此感慨頗深,創作出一首首詩詞流傳至今。
比如杜甫的《春望》不僅在國内廣為流傳,在國外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保守戰亂之苦的人們希望能從《春望》這首詩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與慰藉。
詩人将這種感情宣洩在作品裡,不是直白地呈露,而是附麗于景物之中,表現為詩的感情。
開篇引發凄慘破敗景象,融入百種滋味
《春望》的開篇前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這兩句杜甫營造了長安城荒涼凄慘破敗的景象,失去了往日的繁榮。
用“國破”一詞起到點睛之筆,國破直戳人心,雖然國家淪陷了,但是山河依舊在。戰火紛飛之後,春天到了,但此時的長安城樹木荒蕪,亂草叢生。
透出了詩人内懷“黍離”之悲的心境。國家罹難,生靈塗炭,所有一切蕭條凄慘破敗的景象,讓詩人盡收眼底,百感交集。
此後,詩人用了拟人手法對花鳥進行詳細描寫,把外物與内情交織為一體,景因情設,情移景中,兩者融合,相得益彰。花本來是不懂感情的但卻也流下了眼淚,鳥本來不懂什麼是恨,但卻也驚動了心。
詩人把花鳥比拟成人,實則是體現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春天應該是繁花似錦、一派繁榮的景象,但詩人看到的隻有慘敗的景象,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内心因國家衰敗,内心悲痛之情。
顯而易見,如果景物離開了對象化的情,那就成了毫無韻味的非詩之景,而感情不藉,所以“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是點睛之筆。
詩的後兩句着重描寫了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親身經曆了國家從繁榮走向衰亡,這裡的“萬金”卻指的不是黃金,而是家書珍貴得能值萬金,杜甫把國家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緊密相連。
在他個人看來,民間百姓是反對戰争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然而國家衰敗,個人的命運也是坎坷頗多,無法過上安定生活,在亂世中隻能苟延殘喘。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巧用“搔”這個詞,它代表的是“撓”的意思,這翻譯過來愁悶讓自己頭發都白了,心煩隻有撓頭而已,為國家憂愁過多頭發變得稀疏,白發已經插不上簪子了。
從對國家衰敗之情過渡到自己的痛苦,通過對頭發的變化描述,我們可以感知杜甫的痛苦與煩悶。
結語
同為詩詞大家,“詩仙”李白的一生是潇灑俊逸,而杜甫的一生多半都是颠沛流離,饑荒逃難讓杜甫感受到國家繁榮昌盛是多麼的重要,《春望》讓杜甫的心中充滿了悲痛,他本身就是戰争的受害者,從憂傷憂國過渡到親情離散的無奈,引發讀者共鳴,成為千古絕唱經典詩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