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3 16:56:46

歡迎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610字,閱讀僅需4分鐘~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件好用的器具,對于事情的完成可謂事半功倍。

就書法而論,筆墨紙硯四樣可謂不可或缺之物。俗語雲,萬事開頭難。很多書法初學者,在第一步筆墨紙硯的選擇上就傷透了腦筋。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1

利其器固然不錯,但對于初學者,買動辄成百上千的毛筆、宣紙、硯台、墨錠,當真有必要嗎?還有些書法培訓班更是鼓勵學員,買越貴的越好,甚至自己就兼賣這文房四寶,要知道好東西固然好用,但初學者大部分都是在練習階段,一張上好的宣紙寫壞了,不可惜嗎?

那麼,應該怎麼選擇這四樣東西才能既好用又不浪費錢,對書法學習大有進步呢。

首先,看一下古人是怎麼選文房四寶的。

衛夫人《筆陣圖》中對筆墨紙硯的選擇可謂精道絕妙: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2

如果要按照這個标準選,你可能花費要過萬,而且像她說的那樣規格的還真不定能買到。不過衛夫人提到的幾點還是頗具參考價值的。

比如筆取鋒齊腰強者,仍适用于今天,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古時,一寸等于現在的2.3厘米,五寸不過10厘米多,現在基本上毛筆都比這要長些。至于“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這話就姑且一聽吧。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3

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什麼意思呢,就是硯台石頭表面要光滑但又有一定的粗糙度,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即能浮耀墨汁的光澤。

墨要取松煙墨,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東陽魚卵紙今已不存,推測可能是有魚卵花紋的紙,而非魚卵所造之紙。不過,吃過魚卵的人,大約也能想象出紙的光滑細膩來。

作為書法初學者,這個标準可以是寫得足夠好以後的一個追求,當下,還是務實要緊。

首先,筆要準備大、中、小三支筆。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4

寫大楷首選羊毫大白雲,兼毫亦可。大白雲同時也可寫中楷,啟功先生常年隻用一支羊毫大白雲,大、中、小楷昆亂不擋,那是功夫到家,初學者還是建議用大筆寫大字,小筆寫小字,折中可以大筆寫小字,但絕不能小筆寫大字。

中楷,可選中白雲,羊毫、兼毫均可。

小楷可選小白雲或者抄經筆。

需要注意的是,毛筆一定要豎挂,才能保證其聚鋒。用完直接插筆筒裡的,估計就是古裝劇看多了,而且筆毛散開來,也不利于下次書寫。另外,養筆很重要,每次寫完後,要及時清洗,最好在筆洗裡涮,不可直接對着水龍頭,90度大水直沖,毛筆本身最重要的就是那幾根毛,這麼沖下去,沒幾次,重要的那幾根筆毛也都掉光了,如此,筆廢。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5

其次,墨的選擇,不建議一上來就買墨錠,一則,研磨需要極大耐心,水的控制要合理講究;二則好墨較貴,差墨不好研磨,費錢費事。其實,選《一得閣》的墨汁就足夠用了,使用方便。經過筆者親身試驗,日常寫字,買“雲頭豔”那款就挺好,畫個山水小品,用此墨也不錯。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6

特别提醒,不要使用宿墨,宿墨發臭,有墨渣,難聞不說,墨渣對筆毛的傷害極大,刮掉了毛筆上重要的幾根筆毛,筆就廢了。

紙,練習用首選半生宣,千萬不能上來就選全生宣,水墨控制不好,暈染嚴重,幾乎寫不成字了。此外,彩宣(萬年紅)也可以練習寫大字;雲龍宣(熟宣)适合寫魏碑、隸書;筆力練到一定程度,可選淨皮(生宣),但需要牢牢控制水和書寫速度。若是實在不差錢,且就喜歡買貴的,可選蠟染箋。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7

硯,就按照衛夫人所言,買潤澀相兼的就對了,無論四大名硯還是普通硯台,照這個标準選就沒錯。不過,為了實用考慮,拿個小碗或小碟子倒入墨汁最簡單便捷。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8

綜上,筆墨紙硯各有規制,若想寫好書法,第一步之後還是要勤學多練。正所謂,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書法,亦貴在堅持臨帖,掌握規矩法度,才能下筆如有神,寫起來遊刃有餘。

《老子》第六十四章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文房四寶齊備,趁着這明媚春光,愉快的寫起來吧!

書法宣紙技巧圖解(筆墨紙硯怎麼選好用又劃算)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