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甯夏同心黃土高原

甯夏同心黃土高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09:27:06

甯夏同心黃土高原?西海固,世界級貧困地區代名詞,脫貧攻堅戰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甯夏同心黃土高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甯夏同心黃土高原(甯夏西吉蝶變)1

甯夏同心黃土高原

西海固,世界級貧困地區代名詞,脫貧攻堅戰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作為其中打頭的“西”,西吉縣是甯夏回族自治區最後一個未脫貧摘帽縣。地形地貌複雜、生态脆弱、水資源匮乏、異常氣候及氣象災害頻發是制約當地脫貧的“先天短闆”,缺少産業、缺少資金技術又成為影響發展的“後天不足”。

“真苦、真窮、真無奈!”來過這裡的人有時會用這3個“真”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西吉縣有貧困村238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372戶155581人,分别占到全省的22%、18.96%。”這組數據從側面反映出西吉縣脫貧的難度。

在采訪中,記者卻發現,今日西吉已悄然作别“苦甲天下”的稱謂,迎來新生。

從幹旱土塬到美麗鄉村

焦建鵬或許知道如何填寫這份脫貧“答卷”。

現年39歲的焦建鵬出生在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在他記憶中,自己的家鄉山高、天旱、路差,頓頓要吃洋芋蛋。

大學畢業後,焦建鵬留在了銀川,從事文化創意工作。幾次返鄉讓他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伴随甯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态環境得到逐步修複;但另一方面,住在這裡的父老鄉親還是過着“土裡刨食”的生活,貧困面貌并沒有得到改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土地因為無人耕種再次撂荒。

2010年,焦建鵬決定回鄉發展,守護住家鄉這來之不易的“綠色嬗變”。回村後,他流轉了1200畝土地,成立了心雨林下産業專業合作社。在山地上種植大接杏,在林下放養生态雞、種植油牡丹,用雞糞肥田種植大棚草莓,開發休閑農業。

幾年下來,龍王壩村的生态環境越來越好,吸引了不少觀光客。焦建鵬趁熱打鐵,又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創建了龍王壩生态旅遊股份有限公司。

此後,焦建鵬帶動龍王壩村建成了集百畝梯田高山觀光溫室果蔬園、千畝油用牡丹基地、農家餐飲中心、文化小廣場等于一體的旅遊觀光園區,趟出一條“農村變景區、農民變導遊、民房變客房、産品變商品”的脫貧新路徑。

從缺少産業到種養循環

環境因鄉村旅遊更美麗、産業因鄉村旅遊更興旺、百姓因鄉村旅遊更富裕,龍王壩村的改變,為西吉縣其餘290多個行政村提供了一個發展思路。

但受限于自然、地理環境,西吉縣要徹底脫貧,還需要築牢産業基礎。西吉縣的主導産業有馬鈴薯、草畜等,鍊條短、轉換率低、附加值不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不強,這一局面需要改變。

29歲的擺世林有志于此,他辭掉“鐵飯碗”,來到西吉縣馬蓮鄉張堡塬村,擔綱甯夏向豐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園區經理。

經過幾年努力,如今,向豐現代生态環農業産業園已經形成“肉牛标準化規模養殖—牛糞加工有機肥加工—有機肥還田種植馬鈴薯、綠色蔬菜、優質牧草—牧草飼養肉牛”的循環模式,構建了集“種、養、加、銷”于一體的農業鍊條。

産業升級換代,村民的日子也“芝麻開花”。擺世林說,園區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吸納當地農民為園區工人,其中固定用工35人,包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人,每人年收入可達3.6萬元;臨時用工最多時有320人,人均日工資至少100元,帶貧效果顯著。

除此之外,擺世林還專門成立了一所農民田間學校,在品種牛養殖、育肥和蔬菜種植、采收階段,通過技術人員和有經驗的工人現場一對一教授,讓當地農戶提升種養殖技能,掌握現代設施農業的操作流程。

“多虧了産業園的示範作用,如今,我們的老百姓更相信科學了,緻富的勁頭兒也更足了。”馬蓮鄉黨委書記魏延峰告訴記者,當前,馬蓮鄉種植了6萬多畝的青貯玉米、養了近兩萬頭牛。“全鄉上下,人人有事幹,有錢有尊嚴。”魏延峰說。

從圍着竈頭到邁步車間

偏城鄉上馬村駐村第一書記郭榮軍最喜聞樂見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改變。為此,他特意在村裡開辦了文明實踐愛心超市,推行文明積分卡制度,村民以戶為單位參與評比,積分可在超市兌換生活用品。

有了獎勵,上馬村的村容村貌有了些許變化,讓郭榮軍更為動容的事情發生在村委會旁的扶貧車間裡。

今年5月,通過招商引資落戶上馬村的甯夏衆旺達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正式投産運營,20多名婦女經過培訓後變身産業工人,整日忙碌在流水線上,加工生産地軟、苦苦菜等野菜,以及地椒茶、雜糧等農特産品。

車間建成後,25歲的馬志花決定走出家門,憑自己的本事掙錢。第一個月,隻上了幾天班的馬志花領到了600元的工資,她又從丈夫手裡借來1600元,買回一隻母羊。第二個月的工資到手後,她還清了欠款,獲得母羊的“絕對擁有權”。

車間裡的姐妹覺得馬志花有些犯傻,她向别人解釋:“羊生羊,到年底,我就能換回一頭牛,在家裡說話也有地位了。”

攢錢的動力讓馬志花越來越勤奮。前不久,她被提拔為班長,管理着10來号人。她和同事勞作的畫面也被車間經理拍成照片,設計成了産品包裝——“阿舍(記者注:‘阿舍’為回族婦女的經名)的野菜”。

“期待更多阿舍的出現。”郭榮軍說,他覺得,阿舍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種西吉群衆激發内生動力、實現脫貧緻富的精神。(記者 王豪 見習記者 李若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