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年輕時的人生七苦

年輕時的人生七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4:36:30

魯迅先生是現代文學巨匠,在現代文學史上,他應該是一座翻不過去的高山。

我很幸運,幼年盡管涉獵課本外的文章很少,可那時候,課本中節選魯迅先生的文章比較多。且魯迅的文章幾乎都是各大考試重點出題的對象,因此,魯迅先生的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學生的夢魇所在。

說心裡話,讓高中及以下的學生讀懂魯迅,确實有點要求過高了。話說回來,假如中學的心裡沒有魯迅的影子,不知道呐喊,到中年的時候,人生很多時候真的可能會彷徨。

魯迅的文字是可以咀嚼一輩子的,每當遇到大事的時候,假如你對魯迅的文章熟悉,也許你就能從中找到一段來應景,絕對地解壓,那些話好像是魯迅當年寫完,就一直擱在那兒,以便後續場景出現一樣。

在讀《呐喊自序》前,讀過《呐喊》裡面的小說,可當時的理解,超不過教學參考書的範疇,讀了《呐喊自序》,跟着魯迅的介紹,似乎提綱挈領地把握了《呐喊》中每一篇文章的思路。

其實,我更覺得《自序》比裡面的文章都要好,這是我讀懂的魯迅的第一篇文章。

《自序》看着是在叙事,文章中有一根主線一直在貫穿着,那就是治病。文字從父親治病抓藥開始,當年他從跟他一般高的櫃台,一邊是當鋪,一邊是藥鋪,中醫講究的是“中和佐使”,結籽的平地木,蟋蟀是配對的,這樣的引子确實不易得到,也許是因為難得,所以人們才覺得那是有效的,現在想想也許就是中醫的噱頭。

然後是,因為家裡的境況,他隻好選擇了西醫學,當時學西醫是被人鄙視的。可在學醫的課堂上,他看到了日俄戰争的膠皮,從而讓他認識到即便有強健的體魄,對于愚弱的國民來說,不過充當無知的看客。

由是,他開始想從思想上來治愈國民的“通病”,他改行文學創作,當初,他是為了辦雜志,可惜由于投資人撤出,雜志荒廢了。他回到國内在教育部任職,當時他居住在紹興會館,這個會館現在還有遺址,我有幸趁着整修的師傅不注意,溜了進去。

那段時間,魯迅的精神上是最蕭索的,他每天在抄寫古碑度日。也就在這個時候,《新青年》的編輯錢玄同找到他,邀請他給《新青年》投稿,中國第一篇白話史小說《狂人日記》誕生了。他開始用自己的筆給中國人治精神上的病,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喜歡《自序》,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其中的語言非常精彩,在很多時候,都可以用到,比如“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這句話經常被人引用。還有就是“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此外,還有“以有時候仍不免呐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如遇到合适的場景,你複述一下這幾段話,覺得心裡非常解壓,讀完心裡會感到通透一些。

最喜歡的還是那個需要呐喊的類比,這确實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假如一群人關在一間不透風的鐵皮屋子裡,就這麼昏昏沉沉地,最後都因窒息而死,這也不是最壞的悲劇,悲劇是,當屋裡的人醒了,最後活活地被憋死,這是人世間最慘的事。可魯迅說,假如喚醒了屋裡的人,他們一起努力,最後把這間鐵屋子打破,以此來獲得新生呢。

這個比喻既形象,有非常貼切。在不喊叫之前,也許會有智者說,難得糊塗。糊塗對于那個處境也不是最壞的結果。可反過來,假如一個的呐喊始終叫不醒一群裝睡的人,那會是什麼樣呢?

《自序》于我,常常有治愈的功能,在文思僵硬的時候,我會重讀《自序》,我覺得其中蘊含了很多能量,可以無限次地汲取。

最後,還有一點我比較喜歡的是,他說,“《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叙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我也喜歡這樣的文學設計,因為,文學必須給世人以希望,這才是治愈的目标。

因為我讀了且讀懂了《呐喊》,所以,生活中少了很多彷徨。

年輕時的人生七苦(年輕時不讀呐喊)1

年輕時的人生七苦(年輕時不讀呐喊)2

那天趁裝修師傅沒注意,我偷偷地溜進去拍了兩張紹興會館的内景。

年輕時的人生七苦(年輕時不讀呐喊)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