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蕭何、韓信、張良并稱"漢初三傑",正因他們三人協助亭長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漢王朝。
故漢高祖劉邦曾評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然,"狡兔死,走狗烹"。手握重兵的韓信因貪戀權位而被呂後誅殺,死于鐘室之内,其三族亦受連累被滅;推為首功的蕭何也險些被問罪,在晚年隻好自毀名節求得自保。"漢初三傑"唯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得到尊重,圓滿實現了壽終正寝的最好結局,還博得"謀聖"之稱。
留侯張良是怎樣做到的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俠客行》中有兩句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恰好是張良之所以功德圓滿的最好注釋。
一、張良其人
張良的家庭背景很顯赫,他于公元前250年出生于穎川的貴族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其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兩人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隻因秦始皇平定六國一統山河後,張良顯赫的家景才中斷。
張良由此走上反秦的道路,史載"古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講的就是張良在公元前218年,散盡家資尋求勇士在武縣刺殺秦始皇的故事。
隻是刺殺失敗,手拿一百二十斤重鐵錘的大力士僅匝中秦始皇的副車。
後來此事不了了之後,張良便隐于沂水之中。幸運的是,張良在此地得遇"圯上老人"即有名的高士黃石公,得其真傳《太公兵法》。
于是,張良潛心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數年後,張良深谙韬略,成為當世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一代名士"智囊"。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領農民起義後,失志不渝的張良也扯起反秦的大旗,在下邳一帶遇上劉邦的義軍隊伍後,張良毅然加入劉邦大軍,還大贊:"沛公劉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間的吧"。
張良的這一"神話"吹捧,正是劉邦所需,便對張良産生了好感。
從此張良就堅定地追随劉邦,得其信任與器重,為之南征北戰建立大漢王朝不遺餘力地獻計獻策:勸谏劉邦撤出秦宮、籠絡韓信滅楚、封賞雍齒安定人心、虛撫韓彭、暗渡陳倉等等。
可以說,張良為劉邦立下了不朽之謀,他無愧"謀聖"之稱,其功不可沒。最有名的就是"智鬥鴻門",也就是"鴻門宴"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鹹陽郊外的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意欲殺之。宴前,張良先悄悄賄賂了項羽的季父項伯,與之疏通好關系後,才與衛士樊哙陪着劉邦共赴"鴻門宴",一番鬥智鬥勇,使得劉邦此行有驚無險。
當項伯成功阻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後,衛士樊哙馬上保護着劉邦先行撤退,張良留下來處理善後工作,使得"婦人之仁"的項羽失去良機,埋下了後來"烏江自刎"的隐患。
二、張良懂得"功成身退",避免了被猜疑的風險
張良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後,意識到可能"功高震主",便選擇了"功成身退",避免了被劉邦猜疑的風險。
在劉邦稱帝封賞有功之臣時,劉邦要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劉邦婉言謝絕,隻選擇了"留"這一小塊地方,從此無欲無求地知足生活。
留侯張良的名号由此得來。劉邦一見張良此舉,便放了心,不再懷疑張良有不臣之心。從此一以貫之,對張良尊重有加:将張良譽為"漢初三傑"之首,從不直呼其名,皆使用敬稱"子房"。這是蕭何、韓信從未享受到的待遇。
張良得以安度晚年,随師父黃石公雲遊四海,後來在黃袍山(今湖北鹹甯通城縣東南處,距張師山約50公裡距離)修建良山道觀隐居,修建伐桂書院教授孩子們讀書,直到61歲時病逝(公元前189年)。
北宋詩人黃庭堅就曾遊曆于此,賦詩大贊張良: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張良死後,得贈谥号"文成",其子張不疑也得以封襲為侯。相傳,張良羽化後成仙,位為大玄童子,宋時奉為"淩虛真人",其八世孫就是張道陵,天師道的創建人。
三、張良懂得"疏不間親",避免了被算計的隐患
張良獻計,為劉邦赢得天下做出了卓越貢獻,但他一生并不"居功至偉",始終追求誠和隐忍。
在劉邦入都關中後,張良見劉邦的帝位已漸次穩固,便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到"帝者賓"的地位,從不貪戀權位。
這就是精通黃老之術的張良,他真正做到了"進退自如",踐行了"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立身處世原則。後來,劉邦稱帝後,掀起了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争。
張良便恪守"疏不間親"的古訓,通常情況都以老病纏身為由,閉門不出,不為雙方出謀劃策,也不參與其明争暗鬥之中。
由此,張良避免了被人算計的隐患,沒有如蕭何那樣落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笑柄,還迎得漢室上下及朝廷大臣們的敬仰,視之為最靠譜之人。
四、張良懂得"明哲保身",還赢得呂後的敬重
劉邦後來寵信戚夫人,還一度打算立其子趙王如意為皇太子,讓呂後心慌不已。她深知,若自己的兒子已立為皇太子的劉盈太子之位不保,被廢後,她母子倆的下場可想而知。
呂後便問計于張良。因"立嫡立長"事關國本,含糊不得。在這個問題上,張良沒有迴避。更何況,這不僅是幫助呂後,還是自己能否"明哲保身"的需要。
于是,張良義不容辭地向呂後建議,可請"商山四皓"下山,待之為上賓,陪伴太子劉盈一段時間。
這"商山四皓",即有名的"商山四老":東園公、绮裡季、甪裡先生、夏黃公,均系當世德高望重、節義清高年過八十的隐士。劉邦見太子劉盈身邊有"商山四老"陪伴後,大驚,認為太子劉盈現在已"羽翼豐滿",這樣的高士都出來支持他,擅動不得,便放棄了改立太子之念。
太子劉盈成功躲過此劫,後來順利當上大漢的第二任皇帝,這就是漢惠帝。
張良由此得到呂後的敬重,也得到劉盈的感激。後來,劉邦死後(公元前189年),呂後掌權,對張良的愛惜認可更不亞于劉邦,還力勸張良不必那麼不食人間煙火,可以出山自由自在如"閑雲野鶴"一樣生活,大漢可保障他衣食無憂,一生平安。
張良的晚年,果真安然無恙,實現了壽終正寝的最好結局。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