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0-31至1529-1-9),漢族,原名王守仁,幼年名叫王雲,字伯安,别号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哲學家、書法家。
明成化八年,王陽明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官拜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绯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
王陽明十二歲讀私塾,十三歲喪母,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十七歲結實一雲遊道士,相談甚歡。十八歲拜谒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緻知”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緻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産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二十歲時,王陽明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甯、孫燧同榜中舉,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内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陽明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陽明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二十八歲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授刑部主事。三十五歲時,彈劾劉瑾擅政失敗, 貶至龍場驿站。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陽明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衆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幾年後,劉瑾被除,輾轉京城任職,1516年被擢為都察院左佥都禦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任職期間剿滅福建、廣東一帶猖獗的盜賊,1519年平定甯王朱宸濠叛亂,1521年加封王陽明為新建伯,世襲。1522年父親去世, 回鄉受制,此間創立陽明學院,他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1527年受命前往廣西平剿叛亂叛亂,奮武揚威。
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複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船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喪過江西境内,軍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甯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谥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于孔廟。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曆,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于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緻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緻良知”,從自己内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心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于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