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強調組織能力,因為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過去靠紅利賺快錢的時代快要結束了,未來比拼的是組織能力。筆者服務的多個老闆經常把組織能力挂在嘴邊,要求不斷提升組織能力。
然鵝,組織能力是個什麼東東?組織能力提升又該如何做?很多老闆對此語焉不詳,下屬們也揣摩不透,OD也解釋不清,于是尴尬了,大家想的可能都不是一個東西,如何提升呢?
其實,這不怪大家,迄今為止,學術界和企業界對組織能力還沒整明白呢!無論是内涵定義,還是構成要素、形成機理等,認識都非常有限。别看楊國安、陳春花等人天天念叨組織能力這個詞,其實他們也沒研究透,甚至可以說一知半解。組織能力是一個大象,大家現在都在摸而已。很多老闆是碎片式學習,聽到一個概念好,嗯,很對我的胃口,就拿過來用。他們很多時候是望文生義,自己還沒整明白,就要高管去執行。高管去問啥是組織能力,老闆說不明白,就煩就發火,高管隻好自己揣摩,這一揣摩,就和老闆想的偏了,而且高管隻想他自己那一攤。這樣下去,最後結果就偏得離譜了。
發明平衡記分卡的大師羅伯特·卡普蘭有言:
“
如果不能描述,那你就不能衡量
如果不能衡量,那你就不能管理
如果不能管理,那你就不能達成
要達成組織能力提升的目标,就要能對組織能力進行描述、衡量和管理。
一、組織能力描述01概念澄清
What is 組織能力?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筆者無意采用上述任何一個概念,而更願意回到能力的本質,來抛出一個更直白、更接地氣的概念。在此之前,先探讨幾個問題:
至此,我們确定組織能力的概念為:組織持續幹成事的本事,它有幾個特點:
02 能力解構
科利斯(Collis)将組織能力分為三類:1、企業開展生産規劃、物流配送和産品營銷等基本職能活動的能力;2、帶有過程性質的企業動态提升各項業務活動的能力;3、企業認知和開發自己潛能,早于競争對手制定開發策略并能更好地加以執行的能力。
溫特(Winter)在科利斯的基礎上提出了動态能力階層模型,把組織能力分為零階能力、一階能力、二階能力三類。王(Wang)和艾哈邁德(Ahmed)進一步分為四類:
這個模型比較有借鑒意義,但它把資源也歸入了能力範疇。如果去掉,就和筆者的結構非常類似:
筆者認為的組織能力呈現一個三環形态(姑稱之為三環模型):
衡量能力,有人想到了指标,有人想到了模型。
01指标模式下的衡量
戴維尤裡奇、楊國安一脈相承,采用了指标模式:
尤裡奇提出了14項組織能力的指标:
作為徒弟,楊國安提出了6項組織能力指标:
至于指标的評價,尤裡奇用的是1-10分的主觀打分評價,而楊國安搞了個問卷調查,得分形成常模,可以市場化對标,如下圖所示:
指标模式看着比較簡單直觀,評價也相對比較主觀,采用問卷調查或集體評價的方式,因此比較簡單快速。
然鵝,指标模式存在不少問題:
02模型模式下的衡量
組織能力模型,借鑒于人才的能力模型而建立,通常是為企業量身定制,較有針對性。它一般包括能力項、能力分級及評價方法等構件:
筆者設想的模型如下圖所示。它根據三環模型将能力分成三個維度,每個維度下有若幹能力項:
各項能力可以借鑒CMMI成熟度進行分級,從弱到強建立各級能力标準。它反映了組織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指引各項能力的分級标準設計:
例如流程管理能力,對照上述分級規律,制訂如下分級标準:
分級标準需要以事實/行為為依據進行界定,不能用形容詞進行模糊性的描述。這一部分非常考驗功力,需要對全行業的企業能力狀況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對各類業務/職能的發展規律、流程等有一個總體的認識,這樣才能分好級。如果分五級太困難,也可以考慮隻分三級。如果做不到,隻能采取簡單的評分制,例如麥肯錫等戰略咨詢方案時的簡化處理一樣,最終效果可能和上文提到的指标模式差不多。
部分能力還可根據執行效果(即能力的結果),添加市場對标情況、客戶評價情況等作為輔助判斷分級标準。
根據分級标準,由内外專家一起形成如下評分結果:
這個模型可以面向公司整體設計,還可以往下細分,面向某一部門/BU進行設計。
依據模型進行描述和衡量,優勢非常明顯:
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例如設計難度大、需要根據戰略變化、業務發展等經常修訂等。但是瑕不掩瑜,組織能力模型仍然值得設計。櫻桃好吃樹難栽,模型該如何設計呢?
三、組織能力模型設計01模型設計思路
組織能力模型應面向戰略設計:戰略決定所需的能力類型及需達到的水平,這是最主要的維度,某種程度下,可以是唯一維度。
此外,還可以考慮解決當前短闆的需要,把亟需改善的短闆納入模型,以牽引組織能力提升。設計時,可以借鑒組織能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業内标杆,進行能力錨定。
舉個例子:2019年騰訊公司進行了戰略升級,向企業服務領域 (2B) 轉型升級,但騰訊原有的2C組織能力無法支撐,新的戰略要求騰訊強化2B方面的組織能力。那,具體是哪些能力呢?
騰訊根據自身的優勢确定了2B開拓策略:1、以“連接器”切入2B業務,企業微信、視頻号、騰訊會議等深度打通,作為B端客戶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流量來源;2、以騰訊雲為B端客戶提供雲服務;3、強化研發和創新,進軍企業服務業務。
對應上述策略,2B能力這個大項,就可以往下細分為:2B的引流獲客能力、數智化溝通平台能力、客服支撐等能力等。另外考慮到騰訊當前短闆如缺少2B客戶需求理解、拓展客戶方法和流程薄弱、解決方案設計、全面客戶關系管理等不足等,借鑒2B能力較強的華為等優秀實踐,可以再補充或調整一些能力項。
02 模型設計流程
此階段,要從影響組織能力模型的各項因素中收集各項設計需求,特别是戰略的要求,以便作為模型設計的輸入。
戰略維度的需求分析結合公司的商業模式、價值鍊/流程框架,可以做得更實更貼合業務。例如:
當前短闆也是一個重要分析維度。那些較為薄弱又很重要的瓶頸,就可能成為亟需提升的組織能力,因此可以納入模型之中。例如前述騰訊案例中2B的組織能力,盡管收入等重要性不高,但是是戰略升級轉型的關鍵,因此就要重點納入,重點提升。
标杆借鑒和能力發展規律也可以掃描出部分組織能力需求。對标标杆,看它現在有哪些能力,到了什麼水平,就可以借鑒。能力規律是借鑒CMMI分級、體現能力從弱到強的一般性規律,更多用來做能力水平定位和發展指引。
此外,還需要從外部視角、商業模式關鍵成功要素等角度進行分析,找出在客戶/投資人/同行眼中本企業的主要競争優勢、短闆、關鍵驅動力等。
前述四個維度的分析,加上價值鍊的分析,可以推導出生存類能力和競争類能力,如下所示:
而進化類能力,主要根據如下能力庫進行選擇:
推導出來的能力項可能有很多,需要進行歸類分層,并結合重要性、緊迫性矩陣進行選擇,确定最終入選的能力項。
接下來是對各能力項進行分級,建立分級标準,就像尺子建立刻度,以便進行度量。分級主要依據能力規律(仿CMMI 5級)進行,結合行業、标杆和公司自身的能力狀況,分出從弱到強的各級水平,并用事實/行為進行描述界定,形成可以衡量的刻度标準。
此項工作難度較高,制定者需要對行業、對業務、對能力規律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全局的把握,才能将分級分得準确,這通常一個人難以做到,隻能依賴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内部對業務熟悉的專家 外部行業熟悉的專家 對能力規律有認知的專家)協力共創才能做到。所以,完整系統的分級标準很少見到,如果有,也是某一職能的通用分級标準,如流程成熟度、HR管理成熟度等,鮮有一個囊括各項能力的分級标準體系。
所以,很多企業退而求其次,它們對分級的精度要求也沒有那麼高,采用了簡化做法:
組織能力的評價和對人的能力評價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主觀 客觀結合的方式進行。
例如對生存類能力,對照分級标準,通常先确定大的區間(例如5分制下,先确定是3分還是4分水平),如果拿不準再酌情增加小數,例如3.3分。
對于競争類能力,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還可增加能力的結果,作為輔助評價維度。例如卓越運營這項能力,可以增加運營效率結果性指标(如周轉率、成本水平、毛利率)作為輔助判斷,如果這些指标顯著高于行業水平,則可将卓越運營這項能力評到4分及以上。
對于進化類能力,則主要依賴專家,特别是外部專家進行評價,例如組織的價值觀導向,此項能力評分區間甚至可以為負(即價值觀阻礙了公司發展),但組織内部人士很可能不這麼認為。這種情況就需要外部專家介入進行辨析校準。
為提高評分準确性,通常應該是團隊或者群體評分,多人給出評價取中間值,這樣的評價可能更加全面準确。為此,可以設計問卷或者用德爾菲法進行多人調查評價。
能力評價結果,可以較為直觀地反映各項能力的強弱,發現需要提升改進的能力。由于已經進行了維度劃分,模型可以直觀反映出是哪一維度較為薄弱,可以判斷出組織能力當前處于什麼水平。如下圖所示:
03 模型設計方式
推薦采用共創方式進行模型的設計和評價,實際上,共創應該貫穿模型管理的全程。
模型設計的過程,實際也是一個共識和診斷過程。團隊通過設計組織能力模型,能夠建立統一的認知,在設計過程中,就了解戰略對組織的要求、行業内組織能力水平等,并對自家組織的能力狀況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在評價過程中,共創更有助于大家建立客觀的認知,了解當前處在何種水平,哪些比較薄弱,哪些應該提升,從而增強團隊的共識和對解決方案的設計及落地。
模型設計最初可能是外部專家引導,但後續随着戰略的變化、組織能力的發展,需要定期進行更新和回顧,團隊需要具備二次設計和優化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過共創的方式,讓大家掌握這一能力,從而在後續的更新和優化過程中自行完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