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與村民的脫貧之路
——下莊脫貧攻堅采訪記
王福梅
一
2020年9月27到30日,市作協組織我們5位作家到巫山下莊村采訪,當日到達下莊時已下午。之前一周閱讀約十多萬文字,對毛相林和下莊村有了初步印象。
而下莊險要的山形地貌,還是超出我最初的想象。這個位于巫山縣小三峽深處的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
車到雞冠嶺停下,寫作組五人及巫山縣委宣傳部劉密密等一起下車,感受當年修路的地方。遠觀,下莊村星點般散落。人立懸崖邊,忍不住腳打閃,起初根本不敢看腳下。
一位矮個男子走過來,與我們搭話,握手。無需介紹,猜他是帶領村民修路,帶領村民脫貧的村主任毛相林,他聲音洪亮,目光有神。毛相林指給我們看私錢洞和當年修路村民犧牲生命的地方,介紹一會兒,他急着趕到鎮上處理村裡買肥料的事情。
俯瞰,目光所及是萬丈懸崖。曆經7年,108個下莊人參加修路,6位村民付出生命。他們征服大山,在懸崖絕壁上鑿一條路。
乘車從天坑“井口”下到1200米以下的底部,車在陡山與懸崖間的之字路上穿行。路邊雖有護欄,心懸而緊張。
我和糜建國老師被分在一個組采訪。出發前拟出30餘位需要采訪的村民,做了閱讀筆記。心生敬畏,踏入這片神聖山地,在時間與空間交織的脫貧之路上,感受“矮個子”毛相林和村民迸發的巨大能量。
到達目的地,已是晚飯時分。晚餐後,天黑下來,村莊的模樣已看不清了。随意溜達,走到村小學,學校老師張澤燕帶我們到教室,介紹情況。目前共有6位學生,張老師在校教書四十多年,教室隔壁就是其宿舍和廚房。
此時操場走來一位中等身材的男子,看見外人,他主動搭話,說話間他扯開嗓門唱起山歌: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
村民自我介紹,叫彭仁松。他的聲音蒼涼,在夜空回蕩。這首歌自下莊祖輩流傳下來,原為打油詩,後來被譜成曲。歌聲唱出下莊人的隐痛、勤勞樸素與向往。
二
與之前比較,眼前的山區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下莊2015年實現整村脫貧,從1997到2004年,下莊在懸崖絕壁上鑿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天路,從而由生存之路邁向未來幸福之路。
修路前下莊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2014年精準識别貧困戶,下莊被評為縣裡貧困村,2015年實現整村脫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70元,達到之前的25倍。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詩經民老》)詩句表達了祖先對豐衣足食的向往。這樸素的願望,追尋數千年。經曆嬗變,以20餘年時間,下莊走通又一條路:脫貧攻堅。
采訪35位村民,其中十餘位貧困戶,深入村民家中,聽他們講述修路的故事和生活的變化。村民話語淳樸,目光清澈,幸福感從笑聲中溢出,險峻環境錘煉其堅忍樂觀的精神。談到修路,他們無怨無悔,修路初衷是為子孫造福,不曾想這份福利卻提前降臨到自己身上。
說起村主任毛相林,村民都說毛主任是好帶頭人,村民的事,他啥都要管。村民話語樸實,流露出對毛相林的深深敬意。毛相林生長于斯,18歲當大隊民兵連長,連任11屆村主任,眼下當了近四十年村幹部。他是村民的主心骨,是脫貧緻富的靈魂人物。村民信他,跟他一條心。
唱山歌的彭仁松,因學緻貧。毛相林試種西瓜,彭仁松跟着學,如今成為西瓜大戶。
當年毛相林去妹妹家玩,吃到妹妹買回來的西瓜。又甜又脆的西瓜,讓他想到下莊産業發展。次年春,他悄悄買2包西瓜種,拿回來在自家田裡種下。從西瓜子種下到結果,幾個月時間,收獲1500多斤。家人吃不完,拉出去賣500多元。
在毛相林家中釆訪,他邊吃面邊與我們交談
彭仁松邊看書邊跟着毛相林實戰。開春後買來種子,選好日子,把種子下到打好的土窩,撒上柴灰,以防蟲害。他心裡悠着西瓜,半夜打着手電筒去看瓜地。
西瓜種下去,4月開花,6月初結果,7月售空。2019年,彭仁松買種子300元,收入上萬元。
深秋,西瓜早已下市。彭仁松到地裡尋來一個西瓜,他切開瓜,叫我們品嘗。
西瓜新鮮,脆甜。品嘗到彭仁松今年最後的西瓜,土地之于西瓜的意義,便是來年的希望。
離開彭仁松家的時候,看見桌上他寫的歌詞:我們下莊要拼搏\不怕流血和流汗\不等不靠求發展\大路修在藍天上。
他說自己雖年過半百,仍然還有夢。
為種柑橘,貧困戶楊亨武曾被毛相林訓斥。楊亨武原來在外地打工,他母親過世後,回家來照顧父親。
無事可做,毛相林讓楊亨武種柑橘。楊亨武不會,毛相林教他,叫他去聽課學習。楊亨武畏難,毛相林說如你不種,把土地收轉來我們種。
毛相林家老屋的愚公講堂
試種柑橘後,楊亨武不願施肥。2016年發生蛆柑,全村未收一果。之前毛相林帶領村民種漆樹,烤煙,養蠶,皆因種種原因失敗。柑橘損失巨大,令毛相林心急如焚。一氣之下,他對楊亨武說,看你啷個扯,我跟你說的路你不走,你跟我歪起,你搞窮了不是我把你搞窮的。
一語“罵”醒楊亨武,他想起當年自己和哥哥在外地打工,他媽媽生病,毛相林和村民把他媽媽送到醫院搶救過來。楊亨武心裡感激長輩毛相林,毛相林對他亦如對待兒子一般關愛。楊亨武意識到毛相林的苦心,去愚公講堂學習柑橘種植技術。
我們去楊亨武家的時候,看見門前地裡的柑橘已是果實累累。
巫山縣将下莊旅遊開發發展納入計劃,将從谷底拓開修建公路。“一朝風雷動,沖上碧雲空。”楊亨武等來了這場“風雷”,他說脫貧要靠自己。他找準機會,投資建起農家樂。他帶我們去山腳谷底看他新建的農家樂,那裡清風送爽,溪流潺潺,鳥兒在森林鳴唱。
在毛相林家門口,一位瘦小的老人靜坐石凳上,他叫楊元位,當十多年村支書。說起毛相林,他豎起大拇指,把擔子交到毛相林身上,他放心。當年他與毛相林兒子毛連軍到奉節和巫山學習柑橘種植技術,義務教村民,幫村民兌藥,手把手教村民打藥。
他患有心肺疾病,說話吃力。他低聲說自己身體不好,知道活不了多長時間,還想為村民做最後一件事。他說話雲淡風輕,卻有着大山般力量與挺拔。
三
貧困戶王先翠,靠種柑橘脫貧,成為柑橘大戶。
她家住在下莊底部,屋前,紐荷爾沉甸甸挂滿枝頭。當時果實未黃,尚有兩月摘果。村幹部歐陽榮梅摘一個來品嘗,柑橘酸而汁液鮮濃。王先翠說到一月份,柑橘皮上面挂一層白霜,此時口感最好。
說起二十多年前毛相林帶領他們修路的事情,王先翠記憶猶新。當年她參加修路,六人一組,唯她是女性。她負責去山上背水,每天兩趟,天麻麻亮出發。用塑料壺盛水,每次背30到40斤。她還負責煮飯,修路的村民從自家帶來米、紅苕、洋芋、包谷等糧食,混煮成一鍋,收工後大家一起吃飯。修私錢洞時最困難,下面萬丈深淵,掉下去粉身碎骨,晚上不敢出來。
在毛相林的幫助下王先翠已脫貧,去年柑橘收成上萬元,銷往全國各地。女兒在南京讀大學,放假回來幫她做農活。她還養肥豬,種芝麻、紅苕、洋芋,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問她種柑橘的技術如何,她說還有很多不太懂,需要學習。通過學習,王先翠知道紅蜘蛛和螞蟻,枯葉症,結果時易長甲殼蟲,馬蜂蜇了長蛆柑。
采訪完畢,王先翠要去愚公講堂學習種植柑橘的技術。我們同王先翠一起到愚公講堂,已有十餘位村民站在門口等待聽課。毛主任把他家老屋拿出來開辦愚公講堂,請農業專家和技術員講農業知識,迄今已辦幾十期。
四
下莊的天氣瞬息萬變,先前霞光浸染,一陣山風起,便下起星點小雨。雨點飄落在路面,打在屋頂及樹葉上,風聲雨聲在對面絕壁上回響。
農家的屋頂炊煙袅袅,村民用柴火做飯。在半山腰,暖暖炊煙升起。夕陽從西面山頂落下去,金色的餘晖從山間縫隙處透進來,照射到南面山腰上。在我們住的三合院旁邊,那條叫胖子的大白狗安靜躺在路上,烏鴉、喜鵲飛過,林中鳥鳴,雞叫,村民陸續從田地收工回屋。
下莊少有外人來,一旦來了外人,狗狗搖起尾巴,下莊人把椅子搬出來,招呼客人坐,把家裡的核桃、柑橘、南瓜子,拿出來招待,或者下碗面招待客人。
第三日,到貧困戶蔣延龍、陳正香夫婦家采訪。他們住在下莊東邊山腳的老屋,外牆翻修,刷成土黃色。兒女均在外安家,兩老幫帶孫子。
陳正香家離村中心較遠,住自家老屋習慣了,夫婦不願搬到貧困戶安置點。以前蔣延龍跟着毛相林修路,說起毛相林,陳正香夫婦話多起來,他們說村民家中大小事情,毛相林都管。就拿他家來說,毛相林幫他們家兒子找工作,介紹對象,當兒子婚禮主持人。
陳正香的家在天路腳下,村路通往外面的唯一路口。外牆門前幾株泡桐樹已幹枯,直刺天際,倔強守望着故土。
離開那天早上,小橋和糜老師還在采訪,我和汪老師、泥文到村子轉悠。泥文撿拾一塊石頭,汪老師在農家門前挑幾頭大蔥,她要帶回去養花盆裡。
我用手機拍路邊的小花。想起那首詩:不共垂楊映绮寮,倚山臨路自嬌饒。毛相林和下莊村民猶如山路花,天然秀成,依山求索,獨具魅力。
在魚兒溪,碰到彭仁松,他駕駛三輪貨車到鎮上買東西。他的歌聲在下莊回蕩。
來源:上遊新聞 彙聚向上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