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驚海内”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反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别歌》,曆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恺、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衆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 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内外清淨,菩提之因。 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
被豐子恺稱為“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種種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極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做了一個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經純正而且優秀的藝術家,穿上百衲衣後,從觀念到行動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耳聞晨鐘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藝術家的李叔同變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師。
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圓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餘年的生命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由此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習書始于少年,初學篆書,從津門名士唐敬嚴學習書法篆刻,打下了紮實的功底。再寫隸書,後入楷、行、草諸體,尤對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認真臨寫,形成他勁健厚重的書風。有人将弘一書法風格演變分為三個階段:初由碑學脫胎而來,體勢較矮,肉較多;後肉漸減,氣漸收,融入楷意;再後來字變修長,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實,從大的審美風格來審視弘一的書法,分為出家前和出家後兩個階段,即勁健與平淡兩種格調,似乎更為恰當。為僧以前,弘一書法有絢爛之緻,遁入空門做了和尚,書風突變,棄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鋒稚拙,轉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這種巨變,來源于觀念上的變化,亦即是人的變化,在俗是李叔同,離俗則是弘一法師,書寫的目的發生了質的改變。隔斷塵緣的弘一,不再自視為藝術家,作為“寫心”的書法藝術,在其觀念中自然亦異于以往;握管寫字,首先是一種“廣結善緣,普傳佛法”的宗教活動和需要,而作為藝術的書法已退居其次,書法不再是藝術的自覺産物,而是宗教中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是作者的不自覺表現而又經後人的審美接受才得以實現的。縱觀弘一遺墨,清靜似水,恬淡自如,實是禅修的結果。“刊落鋒穎,一味恬靜”,清逸的線條泯滅了個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種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緻。
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并未以堅定的宗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宗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于禅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洩,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禅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宗教家。
書法是心靈的迹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弘一在緻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于文藝不複措意。世典亦雲:‘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雲,‘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修身重于修藝,修藝賴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藝術、禅修,有機自然地統一起來,他的書法在心靈升華的同時亦得到了升華,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于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麼使我喜歡,我隻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顔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段話道出了弘一書法所臻至的審美境界。這樣的欣賞,已經超越了書法的一點一線,而是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