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是一個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跨境居住的世界性民族:除了蒙古國和我國之外俄羅斯、日本、韓國、土耳其、哈薩克等國也生活有數十萬蒙古人。當然蒙古人内部其實分成諸多支系——在我們的曆史課本上關于蒙古的内容太多太亂:從成吉思汗算起陸續出現了四大汗國,之後鞑靼、瓦刺、準噶爾、土爾扈特、喀爾喀……各種蒙古人在人類曆史舞台上輪番登場表演。
如今俄羅斯的卡爾梅克共和國、布裡亞特共和國、阿加布裡亞特特區、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裡亞特自治區、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鞑靼斯坦共和國這七個行政區都和蒙古人有一定淵源。俄羅斯之所以把本國境内的蒙古人分别劃歸不同的行政區管轄治理就是因為這些蒙古人本就分别屬于不同的支系。事實上“蒙古”一詞和之前生活在草原的匈奴、突厥一樣是指的操同一語系的部族聯盟。
在我國唐代的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在客魯連河下遊以及興安嶺之北的室韋人中有一個叫做蒙兀的部落。840年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鹘人西遷,室韋人乘機成批遷入原本突厥語遊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從而使這一地區逐漸蒙古化,此後人們就管這片草原叫蒙古草原。目前我國學者普遍認為蒙古起源于室韋。持“蒙古起源于室韋”這種觀點的學者一般認為室韋民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的東胡。
公元前1800年前後如今山海關外的東北大地主要分為四片區域,各自生活着四個不同的族群:南面燕山一帶生活的是商朝的華夏族(漢民族的前身),北部是肅慎,東面是濊貊,西邊是東胡。東胡所生活的地域大緻就在今天東北林區和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帶,所以東胡的勢力很早就向西發展到草原。大約相當于秦漢交替時期東胡被匈奴打敗。此後部分東胡人淪為匈奴人的奴隸,另一部分東胡人逃到了烏桓山和鮮卑山。
分别生活在烏桓山和鮮卑山的東胡人就逐漸演變為烏桓人和鮮卑人這兩支民族。這其中的鮮卑成為了日後“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鮮卑在西晉武帝時代分化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部族。慕容部、拓跋部進入中原後相繼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北魏、東魏、西魏等政權。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鮮卑人普遍被漢化,到了隋唐時期生活在中原地區的鮮卑人已完全融合在了漢民族之中。
當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時由鮮卑人分化出來的柔然人則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原本為柔然鍛打鐵器的附屬民族突厥趁柔然在與北魏的戰争中大幅削弱的機會征服了柔然。柔然後裔逐漸分化形成南北兩支:南支逃到遼河上遊,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成為室韋人的祖先之一。
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化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恒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之下又分為若幹分支。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兀室韋部落的始祖是涅古斯和乞顔兄弟二人。前者的後裔繁衍成為蒙古答兒列斤氏族,而後者的後裔則繁衍為乞顔氏族。日後統一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就出自于乞顔氏族。乞顔氏族的孛爾隻吉岱蔑爾幹成為氏族首領後正式将自己的部族命名為蒙古部。
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之前“蒙古”一詞指的隻是以乞顔氏族為核心形成的一個部落。當時草原上分布着使用不同語言、有不同信仰的衆多民族:有回鹘失敗後欲圖反攻黠戛斯的橋頭堡乃蠻部,有受到高昌回鹘影響的汪古部,有信奉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裡派)的克烈部。這些部落實際上多是蒙古化的突厥系部落:上層統治者一般說突厥語,下層民衆一般說蒙古語。
11~12世紀草原上形成了蒙古、塔塔兒、蔑兒乞、克烈、乃蠻五雄并立的格局,還有其他一些相對小些的部落分布在這片草原。成吉思汗統一草原諸部後這些部落逐漸被冠以蒙古之名。統一的蒙古民族也就這樣逐漸形成,然而蒙古族内部的各部落實際上有着不同的起源曆史。在現代蒙古民族形成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融合了回纥人、突厥人、契丹人、通古斯人等不同族系的部族。
蒙古帝國的擴張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從東方的太平洋沿岸一直到多瑙河畔的維也納城下,從白雪皚皚的西伯利亞一直到熱帶島礁曾母暗沙都被蒙古鐵蹄如飓風一般席卷。以蒙古的人口統治如此偌大的國土,而蒙古本身才剛從原始部族過渡而來。能馬上取天下的蒙古人卻未能使帝國各地建構起統一的政治經濟聯系。因此當他們面對人口比自己多得多、文明也更為先進的民族時迅速和當地人口出現了融合迹象。
中原的蒙古人仿照漢制建立元朝,而西征的蒙古人絕大多數同當地的突厥人融合并皈依了伊斯蘭文明。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金帳汗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突厥化現象。走出草原的蒙古人在東征西戰的過程中在不同地區與當地人融合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保安族、土族、東鄉族、哈薩克族、烏茲别克族以及阿富汗的哈紮拉族大多有蒙古人與當地人的混血基因。
保安族一般認為是生活在青海的信伊斯蘭教的蒙古軍隊後裔。自稱“蒙古爾”的土族是蒙古駐軍與吐谷渾後裔霍兒人通婚後形成的民族。東鄉族是元朝的安西王阿難答帶領其屬下蒙古人集體皈依伊斯蘭教後形成的民族。曆史上的哈薩克汗國、烏茲别克汗國都尊奉成吉思汗為祖先。阿富汗第三大民族哈紮拉族在國際上也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波斯人和蒙古人的混血後代。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前大大小小的各部落大體上被分為兩類:林中百姓、氈帳百姓。所謂氈帳百姓指的是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遊牧部落;所謂林中百姓指的是生活在草原北部森林地帶中的漁獵部落。位于蒙古草原北部的林中百姓既受到南方氈帳百姓生活習俗的影響,但同時也保存着許多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如今我國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以及俄羅斯境内的布裡亞特人就是當年林中百姓的後代。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遊牧經濟不足以支撐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的大一統帝國,蒙古貴族對成吉思汗直系後裔黃金家族的離心傾向開始日漸增長。很快蒙古各部逐漸宣布脫離黃金家族的大元政權而獨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态。
在蒙古各部的割據混戰過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聯盟體系:先是形成了鞑靼和瓦剌兩股主要勢力,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大體形成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衛拉特蒙古三部分。如今生活在今天我國内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主要由昔日的漠南蒙古諸部演變而來,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區的蒙古族主要由漠西衛拉特蒙古演變而來,而蒙古國的主體民族則是源自于漠北喀爾喀蒙古。
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衛拉特蒙古這三個概念是根據蒙古各部生活地域的不同形成的。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衛拉特蒙古都不是單一部落,而是由若幹個部落共同組成的部族聯盟。在漠南蒙古的概念下存在着科爾沁、劄赉特、杜爾伯特、巴林、劄噜特、奈曼、茂明安、烏拉特、喀喇沁、烏珠穆沁、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各個部落。
16世紀中葉以後駐牧于哈拉哈河兩岸及克魯倫河附近的喀爾喀部逐漸向漠北遷移并分化演變為劄薩克圖汗、土謝圖汗、車臣汗三大部。漠西衛拉特蒙古主要分為和碩特、綽羅斯(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以及輝特等小部落。漠西衛拉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曾統治着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亞南部以及中亞地區的哈薩克以及烏茲别克等廣大地區。
全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擁有五百餘萬人口、三十萬大軍。當時的準噶爾汗國與清帝國、沙皇俄國、法國、西班牙、荷蘭、奧斯曼帝國、波斯、莫卧兒帝國等國共同跻身當時全球最強的十大帝國行列。清王朝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的持續打擊才最終得以戰勝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強盛時期曾迫使同屬漠西衛拉特蒙古的土爾扈特部西遷伏爾加河流域。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領17萬族人東歸,最後約有4萬3千人成功到達伊犁。清王朝将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安置在今巴州區域,一部分安置在額濟納。當初土爾扈特部人曾在伏爾加河東西兩岸生息繁衍。随渥巴錫東歸的主要是生活在伏爾加河東岸的部族,而當時生活在伏爾加河西岸的部族則留在了當地。如今俄羅斯人将仍生活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人稱為卡爾梅克人。
當年蒙古人西征時與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普遍存在融合現象,因此很多已突厥化的蒙古分支已不再被視為蒙古人。在如今的俄羅斯隻有黃色人種的信仰藏傳佛教的卡爾梅克人和布裡亞特人才被認為是蒙古人。布裡亞特蒙古人主要生活在與中國、蒙古國交界的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卡爾梅克蒙古人卻生活在位于俄羅斯歐洲部分的阿斯特拉罕、伏爾加格勒、羅斯托夫和斯塔夫羅波爾等地。
同樣如今生活在蒙古國的蒙古族和我國的蒙古族差異也還是比較大的: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是喀爾喀蒙古族(和我國内蒙古的蒙古族有區别),此外蒙古國境内也生活有杜爾伯特、巴雅特、布裡亞特、達裡崗嘎、紮哈沁、烏梁海、達爾哈特、土爾扈特、厄魯特、明阿特、巴爾虎等蒙古部族,少數民族則有哈薩克族、霍屯人、查唐人、圖瓦人、俄羅斯人、烏茲别克人和華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