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法律思維養成方法

法律思維養成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08:53:57

法律思維養成方法(法律思維的自我修煉)1

法律思維就是要求法律人按照法律的邏輯,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如有人被抓,普通人會說:“這個人肯定做什麼壞事了,否則警察不會抓他的。”法律人則會按照法律的邏輯去想:“這個人犯罪了嗎?他是不是構成了犯罪。他構成了哪種犯罪?”

思維是人腦對事物的思考及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和分析的過程。按照思維的發展趨向,思維可以分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按照思維的構成機制可以分為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靈感思維;按照思維的對象和方式,可以分為法律思維、政治思維、倫理思維、經濟思維等,法律思維僅是諸多思維中的一種。

法律思維方式是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要素,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律思維是一種站在法律和客觀事實立場上,對事物的一種求實的思維方法。

法律思維養成方法(法律思維的自我修煉)2

一 、法律思維的内涵

1、法律思維是思維主體認知客體的一種方法。

法律思維的主體是指法律職業群體,包括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等。法律思維客體是指法律規範和客觀現實。

法律思維主體對法律思維客體進行分析和判斷形成法律認識,這個認識問題的方法和過程就是法律人的思維。法律是人類思維創造的産物,又是獨立于人類而存在的客觀事物。法律理論為法律介入社會生活提供了依據,法律思維則為法律與人類社會生活的互動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維是思維主體從事物現象到本質,推求法律事件真實的思考過程。

法律現象是複雜的,法律現象的産生都有事物内在的規定性。法律思維就是思維主體通過理性的思考,對大量現象進行分析加工,先形成感性認識,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是思考的結果。法律思維的對象一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法律人主要目的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所舉證據,依照法定程序對收集的信息和證據進行分析判斷,最大程度地再現客觀真實,以作出準确判斷。

3、法律思維以法律人的知識和經驗及閱曆為思維的基本要素。

法律人面臨的是法律規範系統和具體的法律事實,法律思維必須通過對事物的判斷分析後才能形成結論。這個思維判斷過程是以個人的生活閱曆、知識等因素進行的,必然會帶有個人的主觀意識。這就要求法律人必須有深厚的法律知識底蘊,以保障思考過程有正确的方向。同時,法律人還必須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及綜合性知識,否則就不能正确認識客觀事實的本質。

4、法律思維以法律規範和客觀事實為思維的基礎材料

法律思維主要分析的是案件基本事實和應當适用的法律規範,案件的事實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行為、動機等等,這是法律思維的最基礎材料。根據這些思維基礎材料,按照法律規範的要求,區分出自然事實和法律事實,從而分析出法律事實的性質。可見,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把法律規範、法律基本原理和客觀事實與證據結合起來進行邏輯分析研究的過程。

這個思考過程的脈絡是:自然事實→與證據邏輯關系的确認→法律關系研究→法律事實及其性質研究→法律規範的适用研究→法律思維結論→形成對案件的表達意見或寫出裁判意見。

5、 法律思維應以化解紛争或準确裁判案件為目的

法律思維是一種處理法律事件或解決矛盾糾紛的方法,其目的是通過對法律事件的剖析,讓紛争的當事人接受法律規範的調整,從而達到法治的目标。也就是說,法律職業人必須堅持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通過法律思維為當事人實現最大的法律利益。法律職業人通過對法律事件的綜合分析判斷,得出正确結論,使人們接受是非觀念,敬畏法律。所以,法律思維的目的就是化解社會矛盾,定分止争,使得當事人争執的是與非接受法律的調整。

在法律事件中,律師要依法争利,法官要據法裁斷,檢察官要依法提出訴與不訴的意見,警察要據法規範自己的執法行為,給當事人以正确的法律結論和理由,最終達到止争之目的。在這個法律思維過程中,法律目的與法律思維的結果形成了高度契合。

法律思維養成方法(法律思維的自我修煉)3

二、 法律思維應遵循的規則

1、以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線索。

任何一種法律事件,都涉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而權利義務都是相對的。因此,法律思維必須以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作為思維的主線,使得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與法律規範相統一。

如:贍養父母是成年子女的義務,張某的父母年老并需要贍養和生活扶助,張某必須承擔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如今,張某不履行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法律就應該判決張某必須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

這是一個邏輯思維,其中父母的權利和子女的義務是法律事件的邏輯線索。

2、邏輯思維形式上的合理性與實質上的合理性要高度統一

如“公民人身權利不可侵犯”,王某打傷了張某,侵犯了張某的人身權利,張某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這裡,“公民人身權利不可侵犯”是原則,王某侵犯張某的人身權利是問題的實質,張某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形式。在這個命題中,形式上的合理與實質上的合理高度統一了。

3、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必須統一,程序公正優先于實體公正的原則不可忽視。

如,李甲因公司管理的商場被拆遷涉嫌偷稅,稅務機關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将李甲拘留。稅務機在李甲方被拘留期間,向其送達處罰文件後,李甲被移送起訴。

律師認為:李甲可能涉嫌偷稅,但稅務機關未依法定程序向其通知繳稅和進行納稅輔導,将李甲刑拘後送達的納稅行政文書系程序違法。稅務機關因程序違法報請公安機關立案,檢察院起訴的李甲涉嫌偷稅一案不成立。

法院經審理後,确認李甲無罪。在這裡,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不統一後,經律師辯護,法律選擇了程序公正原則。

4、法律思維在所有的法律事件中都應保持正義,但普遍正義優先于個案正義。

某農村供銷社經理陳某将上級下發的下崗就業補償金向職工發放幾年後,有職工舉報陳某沒有給自己發放。檢察院認定陳某涉嫌貪污,起訴至法院。

律師辯護時發現,陳某對職工應領取的補償金制作了領取表并按表發放,這些領取表因部分職工奪權而被搶走。有多名職工看到過領取表,并證實自己在表上簽字領錢,其中就有舉報人的兄弟姐妹。

律師辯護認為:陳某涉嫌犯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在舉報者大都是參與奪權的情況下,應該堅持普遍正義原則,确認陳某無罪。雖然認定陳某無罪對公訴機關的自偵權利和公信力有影響,但應該堅持普遍正義優于個案正義。最後,陳某被無罪釋放。

5、思維理由優先于思維結論,要用邏輯思維證明事實獲得結論。

上海的刑辯律師翟建為一殺人案件辯護,在卷宗證據充分證明被告殺人、且被告認罪的情況下,他發現殺人現場的賓館服務員的詢問筆錄中有“先進來一個人,後進來兩人。後進來的兩人中有一人在登記本上填寫了登記内容”的語言。翟律師在會見被告人時發現他連自己的姓名都不會寫,從而找到了“現場還有一名嫌疑人并在賓館登記本上寫字”的辯護理由。翟律師用自己發現的事實證明:“殺人者可能是被告,也可能不是被告,因現場另有一人也涉嫌殺人,”從而使被告沒有被判處死刑。在這裡,翟律師成功地運用了“被告不會寫字”的事實,對案件現場進行了邏輯分析,使被告沒有被冤殺。

法律思維養成方法(法律思維的自我修煉)4

三、法律思維的特征

1、法律思維是一種轉化性思維。

司法審判的目的是解紛止争,法院的訴訟和審判活動是通過案件的裁判實現公平。因此,法律人對于所有的法律問題,都要運用法律思維和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用法言法語把問題給予解決。即使是一些政治問題、經濟問題以及社會問題,也要使之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來處理,并通過審判活動來解決。

2、法律思維是一種平衡性思維。

人類社會的矛盾與利益沖突是不斷湧現的,法律思維就是要将各種利益糾紛都納入法律框架内予以解決。運用法律規範調整個案,使之得到公正處理,以保護合法利益,保障社會的穩定。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将失衡的社會秩序恢複到平衡狀态。

3、法律思維是一種規則性思維。

法律思維的目的是要求當事人接受法律規範的調整,讓人們服從規則。也就是以法律規範為标準對人們行為進行的分析和判斷,使人們接受法律規則。因此,法律思維必須以法律規則為基礎,通過正确的邏輯思維使人們獲得正确的法律結論極為重要。邏輯學的三段論就是人們形成正确法律思維中的重要工具。

如,故意殺人是犯罪,劉明為洩私恨殺害了與他有矛盾的張林,劉明構成了故意殺人犯罪,應該受到刑事處罰。(這是一個正确的三段論)

又如:張林被殺害時劉明在現場,劉明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殺人,因此劉明應該是殺人的罪犯。(這是錯誤的三段論)

4、法律思維是一種程序性思維。

法律思維要遵循法律的相應程序,隻有程序公正才能保證實體公正,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才具有可接受性。司法講究程序,是因為程序是理性選擇的保證,法律意義上的真實或真相,很大程度上是程序意義上的真實或真相。

5、法律思維的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客觀真理。

也就是說,法律職業人必須堅持真理至高無上的原則,正确運用法律思維,追求最為客觀而真實的結論。

法律思維養成方法(法律思維的自我修煉)5

四、法律思維的自我修煉

法律人想要培養自己的法律思維,應該從以下方面着手:

1、養成程序優于實體的思維習慣,追求程序正義。

2、養成運用法律術語分析問題的習慣,對客觀事物從法律人的角度觀察、思考和判斷;

3、養成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保持客觀公正的思維角度,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分析問題習慣,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讓情感因素介入對法律事件的思維。

4、養成對法律問題多作事實判斷的習慣,尊重事實是正确判斷法律關系的前提,盡量不要對法律事件進行價值判斷。

5、養成根據客觀事實追求事物本質的思維習慣,判斷事物切忌主觀臆斷,要養成透過現象尋找事物本質的邏輯方法。

6、保持客觀的是與非觀念,也就是說,法律人必須堅持真理高于一切的思維方式,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必須有明确界限。判斷事物的結果要保持唯一性,不可有選擇性的判斷意見。

7、重視法律規範對法律思維的引導。法律是社會的行為規範,規範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法律的規範性決定了法律思維的本質特征。法律規範一方面指引法律人的思維方向,幫助法律人對客觀事物作出正确分析。另一方面,法律規範也約束法律人對案件隻能在法律規範内分析事實,搜集證據,才能推動司法裁判結果的公正。

8、法律思維必須重視法律的社會性要求。法律的社會性,是指法律對人類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社會關系為規範對象的調節作用。法律人在辦理案件的時候,不管是民行案件還是刑事案件,在進行法律思維的時候,不僅要正确分析案件,還必須要考慮法律的社會性。特别是一些疑難、複雜案件,法律人都應該從法律的社會性出發,采用社會學的解釋方法,争取案件裁判的正确結果,使之産生良好的社會效果。無論是立法、司法還是法律服務,隻有要達到一個好的社會效果才能為人民群衆所接受。以社會效果的好壞作為判斷案件的标準,是由法律的社會性所決定的。法律職業人要主動以社會效果作為思維取舍的标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