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科學飲食一天食譜搭配及營養成分

科學飲食一天食譜搭配及營養成分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17 02:42:06

科學飲食一天食譜搭配及營養成分?來源:經濟日報民以食為天近年來,伴随着電商、種植養殖、物流等産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優質食材需求的提高,食物的種類日漸豐富,品質穩步提升,老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天南海北的食材,品嘗各種美味佳肴,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科學飲食一天食譜搭配及營養成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科學飲食一天食譜搭配及營養成分(大食物觀讓人們吃得更健康)1

科學飲食一天食譜搭配及營養成分

來源:經濟日報

民以食為天。近年來,伴随着電商、種植養殖、物流等産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優質食材需求的提高,食物的種類日漸豐富,品質穩步提升,老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天南海北的食材,品嘗各種美味佳肴。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将“樹立大食物觀”作為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布局的重要内容。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衆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确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産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如何樹立大食物觀?它和老百姓日常飲食消費有怎樣的關系?未來食物具備怎樣的特征?記者日前采訪了有關專家。

食物消費多元化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老百姓的食物80%來自主糧。如今,這一現象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走進各大商超,點開各種電商平台,琳琅滿目的食材讓人垂涎欲滴,挪威的三文魚、北美的對蝦、澳大利亞的龍蝦、泰國的榴蓮、西班牙的火腿,以及我國各地的特色美食,讓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飲食結構越來越健康。

統計顯示,我國食物總消費量從1978年的每人每年515千克,增長到目前每人每年超過1400千克,城鄉居民人均原糧消費由1978年每人每年247.8公斤下降到130公斤。減少主食攝入、增加副食攝入、注重食物種類多樣性和營養搭配等,正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生活習慣。

“大食物觀就是要通過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從供給質量出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從滿足人民群衆吃飽飯向吃得營養健康的轉變。”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指出,大食物觀要放眼整個國土資源,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依靠現代科技驅動,全方位開發耕地、森林、海洋資源,拓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食物來源,保障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具體來看,人們可以通過設施農業、植物工廠等技術手段改變光溫水土等自然資源,優化和創造更加适合動植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提高食物的産量和質量。例如,在甘肅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通過打造日光溫室并引進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物聯網控制等技術,已經形成了數十萬畝的戈壁農業。

人們也可以面向33億畝森林資源,研究開發木本油糧、昆蟲蛋白等森林食物。近年來,我國闆栗、核桃、油茶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營養選擇;草原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潛力也很大,草原野生植物中有藥用價值的達6000多種,可制成食品的有2000種;海洋更是豐富的食物寶庫,我國有超過3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可以大大拓寬我們的食物來源。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生物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落實大食物觀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舉開拓資源,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營養安全、生态安全基礎的建立,推動食物系統更加高效、更有韌性、更可持續。”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植物食物與營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家章說。

未來吃什麼

近年來,人造肉進入公衆視野,無論是以植物基合成的“素肉”,還是利用細胞技術在試管中培養出來的“真肉”,都吸引了資本的目光。不少企業早已開始研發相關技術,一些産品也陸續走上消費者的餐桌。

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内多家超市和快餐連鎖品牌都在銷售植物基食品。在某電商平台上,一家主打植物基牛肉餅的店鋪,近期銷售量超過500單。有消費者留言稱,“口感跟真的牛肉非常接近,但由于是植物制成,吃起來沒有負罪感”“很适合需要減脂的健身人士,還會回購”。

所謂植物基食品,就是以植物原料或蛋白質、脂肪等,加工制成具有類似動物食品的質構、風味、形态等特征的食品。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97家人造肉相關企業,人造肉相關企業累計融資80餘起,融資金額超過240億元。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教授陳堅看來,植物基食品是實現食品産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并可能成為未來食品産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直接吃肉不香嗎,為什麼要研制人造肉?

陳堅認為,一方面是因為食品行業高耗能、高污染,約産生了全球25%的溫室氣體,需要全球40%的耕地。《中國植物肉減碳洞察報告2022》對5種來自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食品進行比較,顯示植物基食品減碳效果高達98%。另一方面是因為植物基食品有助改善膳食結構,是動物性食品的有效補充。實驗證明,在動物蛋白中加入一些植物蛋白,可顯著降低膳食性死亡風險。

此外,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據聯合國發布的數據,到2050年,全球蛋白質需求量還要增加30%至50%。一項科學研究顯示,采用黴菌發酵産生的真菌蛋白,如果到2050年可以替代全球20%的牛肉消費,那麼大約可減少56%的二氧化碳排放和56%的森林砍伐。

“未來食品将着重解決食物供給和質量、食品安全和營養、飲食方式和精神享受三方面問題。随着科技進步,植物基食品可通過生物技術、食品技術及機械工程技術等,使蛋白更優質、營養更豐富、風味和色澤更相近。”陳堅說。

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我國是農業大國,又是人口大國,人均農業資源有限,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持續增産難度較大。當前,國際形勢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世界糧食安全形勢增加了新的變數。因此,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健康、可持續的食物系統至關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在未來食品的另一條賽道上,通過細胞技術制造出來的人造肉已經步入量産階段。2013年,荷蘭馬斯特裡荷特大學制造了第一個運用細胞技術的人造肉漢堡,當時造價高達33萬美元;去年,新加坡上市的人造肉漢堡,每個售價降到了23美元,已達到公衆能夠接受的程度;以色列建成了世界首個細胞肉工廠,一天産量達幾百公斤;我國啟動了“人造肉高效生物制造技術”等研發項目,加大了相關領域的研發力度。

陳萌山建議,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加快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以創新為支撐,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推動植物級蛋白、細胞級蛋白等新食品制造産業的發展,強化農業産業技術的配套,推動設施農業植物工廠規模化發展。

同時,立足國土資源禀賦,因地制宜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構建糧經飼、種養加、農牧漁協調發展的食物生産結構和布局。堅持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貿易,構建安全穩定的食物供應鍊,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多樣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要延長食品産業鍊,向食品的二産部分要附加值、要新型食品。加大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人工合成澱粉、生物合成蛋白質,以及3D打印食品等生産方式的研究。 (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