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2 04:13:15

含英咀美入詩腸

——詩人筆下的詠茶詩

汪鶴年

  簇簇新英摘露光,

  小江園裡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

  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瓯輕泛綠,

  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

  酒渴更知春味長。

  唐人鄭谷的這首《峽中嘗茶》詩,以狀物如生的藝術筆觸,活畫出一幅清幽淡雅的春園品茗圖,給人留下幾多滋味,幾多遐想。而且,此詩的真正價值,是它向後人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唐代并不是餅茶的一統天下,至少在四川一帶,輕綠淺黃,入口生香的炒青茶一類散茶已成為人們杯中的常見之物。

同鄭谷的這首詠茶詩一樣,曆史上許多詠茶名篇,不僅以其新穎的構思,獨特的品味,留下了迥然有别的審美價值,而且以細膩的描繪,廣闊的視野,展示出一幅幅充滿了喜怒哀樂的曆史風情畫。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1

古人詠茶詩

詠茶詩中的閑情逸趣與煮茶品茶之道

在古人的心目中,烹煮香茗是一個極雅且極富詩意的場景。晉代著名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中就描繪了這麼一幅天真浪漫,憨态可掬的稚女烹茶圖:“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止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钅曆]。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衣被皆重池,難與沉水碧。”詩人的兩個女孩忽然想到飲茶之樂,可又覺得火太小,于是一個在左,一個在右,鼓起腮幫子使勁地吹火。好不容易,茶水煮開了,可是兩個原本白白淨淨的小女孩卻滿臉漆黑,油垢滿袖,令人忍俊不禁。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2

嬌女詩

煮茶中的閑情逸趣,更為詩人所鐘愛.唐人陸龜蒙就在《煮茶》詩中描繪過“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時于浪花裡,并下藍英末”的煮茶之趣。宋方嶽《煮茶》更将詩人詩茶自适的生活摹寫得别有風緻:“瀑近春風濕,松花滿石壇。不知茶鼎沸,但覺雨聲寒。山好僧吟久,雲深鶴睡寬。詩成不須寫,怕有俗人看。”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3

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

南宋詩人杜耒《寒夜》詩中還特别寫出了寒夜對着明月梅花烹茶的雅韻:“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唐人柳宗元心目中,那輕敲茶臼的聲響似乎都妙不可言:“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夏晝偶作》)。宋人陸遊《夜汲井水煮茶》一詩,更以閑适散淡的筆墨寫出自烹清茗的生活樂趣:“病起罷觀書,袖手清夜永。四鄰悄無語,燈火正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锵然辘轳聲,百尺鳴古井。肺腑凜清寒,毛骨亦蘇省。歸來月滿廊,惜踏疏梅影。”此情此景,恐怕隻有身臨其境者方能體味得出。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4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連煮茶的聲音,在詩人的筆下,都仿佛成為世界上最動聽的樂曲。宋蘇轼《試院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飕飕欲作松風鳴。”南宋詩人李南金《茶聲》一詩對煮茶之聲的摹繪更惟妙惟肖:“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松風并澗水,急呼缥色綠磁杯。”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5

《試院煎茶》詩

即便是軍旅中人,對茶都有一種别樣的情感。元代著名詩人耶律楚材《夜座彈離騷》一詩中便留下了“一曲離騷一碗茶,個中真味更何加。香消燭盡穹廬冷,星鬥闌幹山月斜”的動人歌吟。這位長期随同成吉思汗四處征戰的輔臣,哪怕是在軍旅征戰中,也時刻眷戀着“一曲離騷一碗茶”的生活。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甚至直言不諱地向人家要茶喝。其《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中的第一首即如此寫道:“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瓯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谂老三瓯夢亦賒。敢乞諸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意思是說,因很長時間沒喝到建溪茶了,心裡竟像塞滿五車大漠的黃塵,隻能留下“瓯中雪浪”之類的記憶,姑且從盧仝、從谂禅師等前代茶人的往事中尋求慰藉了。而你是有茶的“諸侯”,請盡快地分給我幾個茶餅,讓我也高高興興地過一把茶瘾吧。愛茶之情,溢于言表。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6

一曲離騷一碗茶

古人烹茶,最講究水質,故而好水烹好茶的舉動常常成為挂在詩人嘴邊的樂章。蘇轼《汲江煎茶》詩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大飄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卧聽荒城長短更。”盡管詩的結尾流露出作者欲與知己共品佳茗,卻又天各一方的惆怅之情,但那杓舀深清,甕盛月色的情緻,畢竟給人以無盡的美感。陸遊《三遊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詩,也将那“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的奇趣與雅好表述無遺。陸羽在《六羨歌》中,甚至公然表示,隻要自己的家鄉有好水烹茶,什麼名利地位、佳肴美酒統統不在話下:“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7

《汲江煎茶》詩

大約是因為白雪賦予人的是一種瑩潔無瑕的感覺,雪水烹茶成為詩人們最熱衷的題材。宋人李虛己《建茶呈使君學士》的“試将梁苑雪,煎動建溪春”,以雪襯茶,倍添幾分清雅。元人謝宗可的《雪煎茶》一詩,則以空靈的筆調,抒寫出以雪煎茶的獨特情趣:“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月團影落銀河水,雲腳香融玉樹春。陸井有泉應近俗,陶家無酒未為貧。詩脾奪盡豐年瑞,分付蓬萊頂上人。”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8

試将梁苑雪,煎動建溪春

當然,也有人認為,即便沒有名茶名泉,那自汲自煎,臨風自啜的情景,也足以使仙人為之垂涎。明文征明《煮茶》詩就以“竹符調水沙泉活,瓦鼎燒松翠鬣香”為生平一大快事。宋戴昺的《賞茶》詩,則活脫脫地勾畫出這樣一種令人神往的意境:“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綠陰天氣閑庭院,卧聽黃蜂報晚衙。”宋楊萬裡在《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還抒發了詩人希翼能在滕王閣親自煎飲雙井茶的鄉思:“日鑄建溪當退舍,落霞秋水夢還鄉。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元洪希文《煮土茶歌》還特意摹繪出似乎隻有山翁才能享受的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論茶自古稱壑源,品茶無出中濡泉。莆中苦茶出土産,鄉味自汲井水煎。器新火活清味永,且從平地休登仙。王侯第宅鬥絕品,揣分不到山翁前。臨風一啜心自省,此意莫與他人傳。”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9

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茶寮煮茗,自是别有風緻,但一些詩人似乎更喜歡自采自制自品的生活情趣。唐人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就對這種自采自制,清茗待客的生活情趣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陸羽甚至将采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内容,與陸羽友善的皇甫冉在《送陸鴻漸栖霞寺采茶》詩中,就描繪了這位茶聖自采香茗的生活:“采茶非采菉,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在寓居武夷山時,還親自攜簍去茶園采茶,以此為樂事,并以《茶坂》為題賦詩道:“攜籯北嶺西,采葉供茗飲。一啜夜窗寒,跏趺謝衾枕。”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10

煮茗圖

當然,也有人是因為生活所迫,為一享品茗之樂,不得不親力親為。陸遊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反映的便是作者晚年生活清貧,無錢置酒,隻得以茶代酒,自己親自碾茶的情景:“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聊将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采茶也好,烹茶也罷,對于一些懶得親自動手的慣享清福之人來說,畢竟是可有可無的事,但佳茗慢品的清趣卻又是萬萬少不得的。因此,曆代文化的品茗詩也就到了汗牛充棟,舉不勝舉的地步了。什麼“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唐杜甫《重過何氏五首》(之三))呀,什麼“拂石雲離帚,嘗茶月入铛”(宋釋惠崇《贈嗣上人》)呀,什麼“浮石已甘霜後水,焦坑新試雨前茶”(宋蘇轼《南還至章貢顯聖寺》)呀,什麼“鐵色皺皮帶老霜,含英咀美入詩腸”(元劉秉忠《詠雲芝茶》)呀,等等,不一而足。唐代著名詩僧釋皎然因得到友人贈送的剡溪茗,特地寫下《飲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詩,抒發出自己品飲剡溪茶的獨特感受:“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其人嗜茶如癡的情趣躍然紙上。宋人白玉蟾在《茶歌》一詩中,面對那“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的一杯香茗,竟至發出了“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的喟歎。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11

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

食後睡起,細品香茗,似乎成為古人最時髦的一種生活,唐人裴度《涼風亭睡覺》詩雲:“飽食緩行初睡覺,一瓯新茗侍兒煎。脫巾斜倚繩床坐,風送水聲來耳邊。”白居易的《食後》詩,更将午後睡起,清茗兩瓯的那種自得其樂的情趣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瓯茶。舉頭看日影,已複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詠茶詩中揭示的共品清茗的茶中真趣

當然,一人獨飲與邀友共品的情趣畢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共約試新茶”之類的雅舉,乃至呼朋攜友共品清趣的家庭式茶宴也就日多一日,并屢屢見之于詩。唐人錢起因參加過趙莒舉辦的茶宴,曾在《與趙莒茶宴》詩中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對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宋人晁補之在《和答曾敬之秘書見招能賦堂烹茶》二首其二中,也抒寫了自己應邀品茗的感受:“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紅塵他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清人鄭闆橋在其《竹枝詞》二首其二中,更公開表示:“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12

《與趙莒茶宴》詩

一些詩人還常以關山遠隔未能與知音摯友聚首品茗為憾事,無端地生發出諸般感慨。長期隐居西湖孤山,與梅妻鶴子為伴的宋代隐士林逋,就在《烹北苑茶有懷》詩中寫出了自己獨對清茗時的苦悶:“石碾輕飛瑟瑟塵,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故人。”

  以茶話别,也曾成為一些文友之間的送别形式。唐白居易在《清明日送韋侍禦貶虔州》詩中,就曾發出過此地一别,咫尺天涯的慨歎:“寂寞清明日,蕭條司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别能無酒,相留亦有花。南遷更何處,此地已天涯。”

互贈新茗,一度成為文人雅士間詩書往來的一種時髦,柳宗元在收到友人贈送的自采新茶後,就專門寫下《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一詩,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複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蒸煙俯石濑,咫尺淩丹崖……”白居易《蕭員外寄新蜀茶》亦對友人惠寄新茶之舉深表謝意:“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瓯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不管天涯路遠,千裡寄茶慰相思的人也屢見不鮮,唐人李群玉在《答友人寄新茗》一詩中就表達了這種獨特的情感:“滿火芳香碾曲塵,吳瓯湘水綠花新。愧君千裡分滋味,寄與春風酒渴人。”宋人王安石《寄茶與平甫》詩,更真切地抒發了這種千裡寄相思的情結:“碧月團團堕九天,封題寄與洛中仙。石城試水宜頻啜,金谷看花莫漫煎。”明人吳寬也在《謝朱懋恭同年寄龍井茶》一詩中,表達了對同年好友惠寄龍井的謝意:“谏議書來印不斜,但驚入手是春芽。惜無一斛虎丘水,煮盡二斤龍井茶……”白居易還在《山泉煎茶有懷》詩中,異想天開地要将煎好的茶湯寄給遠方的愛茶之人:“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13

《山泉煎茶有懷》詩

總之,茶幾乎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甚至被人們奉之為“神品”。唐代詩僧皎然在《飲茶歌送鄭容》詩中就有“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的吟詠。常在醉鄉的詩仙李白當得知有人因常飲仙人掌茶,年過八十仍色如桃花時,也不禁心旌搖動,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一詩中大唱起茶的贊歌:“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連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大約是因為茶具有一種空靈絕俗的秉性,蘇東坡還将佳茗喻之為佳人,信筆寫下了《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詠茶詩中的茶人身影與詩人情懷

在抒寫清趣,暢叙友情的同時,許多詩人還将心靈的鏡頭對準了茶園美景以及那些辛勤勞作的采茶人。

明代楊慎于巫山縣所作的《竹枝詞》便記述了三峽人那種封閉、甯靜的田園生活風貌:“最高峰頂有人家,冬種蔓青春采茶。長笑江頭來往客,冷風寒雨宿天涯。”

晚唐詩人皮日休寫過《茶中雜詠》的組詩,其中《茶人》一詩還對這些采茶人的生活展開了細膩的描繪:“生于顧渚山,老在漫石塢。語氣為茶荈,衣香是煙霧。庭從(木穎)子遮,果任獳師虜。日晚相笑歸,腰間佩輕簍。”陸龜蒙在《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人》詩中也寫道:“天賦識靈草,自然鐘野姿。閑來北山下,似與東風期。雨後探芳去,雲間幽路危。唯應報春鳥,得共斯人知。”明人胡介《西溪竹枝詞》則将筆墨集中到采茶女身上,細膩傳神地描繪了她們的縷縷情思:“郎住前溪妾後溪,采茶生小慣相攜。月明各自提筐去,一縷茶煙隔竹籬。”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14

采茶女

不過,采茶人的生活并不全是詩意,尤其是當他們因采制名品而受到官府乃至皇帝無休止的苛剝的時候,他們内心的隐痛和創傷,又是一般人所難以想象的。正如清人陳章《采茶歌》中所寫的那樣:“風篁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度澗穿雲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侬比蓮心苦。”

  明人高啟寫有一首《采茶詞》,對以茶為業,卻無緣自品,嘗到的隻是衣食無着的凄涼的茶農,更寄予了無限的同情:“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銀钗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明正德年間,曾在浙江任按察佥事的韓邦奇,也在《富陽民謠》中,對富陽百姓深受貢品之害的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富陽江之魚,富陽山之茶。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昊天胡不仁,此地亦何辜?魚胡不生别縣,茶胡不生别都?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于戲!山難摧,江難枯,我民不可蘇!”可謂字字血淚,聲聲疾呼,然而,貢品之風并未因此而稍斂,這位按察佥事卻落得過罷官下獄的悲慘下場。

在詠茶詩中,寫得最有情味,最具感染力的,還要算嗜茶成癖的唐代盧仝所寫的《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一詩,縱橫開阖的筆墨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将打門驚周公。口雲谏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谏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為谏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就是在品飲清茗,幾欲仙去的極度興奮的狀态中,詩人想到的仍是那些“堕在巅崖受辛苦”的億萬蒼生,這樣的襟懷,又豈是一般愛茶者所能望其項背呢?

經典茶詩茶詞一百首(含英咀美入詩腸)15

《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