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姚曉丹
編者按
金秋九月,又一個新學年開始了。與往年一樣,一批批中小學新生帶着憧憬與期待走進校園;不同的是,這個學年,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正式啟用。新課标的啟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10年義務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年多來,“雙減”政策落地實施已為新課标的啟用創造了基礎與環境,而新的變化,仍将漸次發生。這個新學期,師生家長會面臨哪些新變化、新氣象,又該如何更好應對?讓我們走進校園,聆聽、思考、共同探尋。
貴州黔西市定新小學學生在操場上做遊戲。
記者觀察
或是踏着“彩虹步道”進入校園,接過學長學姐制作的精美書簽;或是聆聽體育明星的成長寄語,并親身和他們“過過招”;或是在校園來一場“定向越野”,隻要發現6處新變化就能赢得“開學徽章”……近日,除部分受疫情影響地區線上開學之外,全國各地中小學重新迎來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再次響起了琅琅書聲。
新學期之“新”,不隻體現在校園迎來了新面孔,更有教育方式、育人理念的悄然改變。這個開學季,“雙減”進入第二個春秋,過重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減輕了,課堂不斷提質增效;小學入學設置适應期,勞動課單獨出現在課表上;體育課有了家庭作業,“五育”協同更加“實打實”……近日,記者探訪多所中小學,看看開學第一天究竟“新”在哪裡。
湖南長沙市天心區青園南湖小學,學生在課上和老師互動。
第一堂數學課畫圖講故事數量概念入腦入心
“滴鈴鈴……”随着一陣清脆鈴聲,北京市實驗二小三年級的數學示範課開始了。
這節課講的是分數,數學老師華應龍的開場卻“離題萬裡”。他先提出一個問題:“你吃過最好吃的糖是什麼糖?”并讓學生們用筆畫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棒棒糖、泡泡糖、巧克力豆、奶油夾心糖紛紛出現在孩子們筆下。這時,華應龍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告訴學生,“沒吃完的半塊糖最甜,因為好吃到舍不得吃完”。孩子們還在揮舞着畫筆,“一半”的概念被悄然引入腦海。他們點着頭,轉而畫起“半塊糖”,從寫實轉為抽象,美術繪畫變成了數學繪圖。
畫完了畫,華應龍仍不急着“切入正題”,卻講起了“半條被子”的故事:紅軍長征時,三位戰士想把僅有的一條被子留給收留他們的貧窮鄉親,可這家人堅決不收,戰士們就把被子剪成兩半,一半自己帶走,一半留給老鄉禦寒。
故事講完,華應龍引入“二分之一”的概念,然後提問:三個紅軍戰士共同擁有二分之一的被子,那麼,他們每人擁有多少?
“二分之一均分成三份,他們每人隻有六分之一可以蓋了。”得出結論後,同學們陷入沉思,面帶感動。這樣的一節課,不但信息量大,而且觸動心靈。
華應龍告訴記者,這堂課是“雙減”後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縮影。“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激發創新思維,才能讓每個學生發揮潛能。”
這個學期,很多中小學的課堂都發生着很大變化,各科之間的融通和聯系增加了,科目之間的界限“模糊”了。北京市西城區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張鈞反映,孩子更愛上學了,放學後還會圍着他問各種“奇怪的問題”。“今天她問我,在二進制的世界裡,1+1是不是等于3,我覺得這是她懂得獨立思考的标志。”張鈞說。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六也中心小學學生在大課間活動中跳竹竿舞。
第一堂科技發明課納入課後服務
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中心學校的一間教室裡,課桌上擺滿了竹簽、易拉罐、礦泉水瓶,還有剪刀、膠水等工具,以及一些自制小玩具。教師李學戰表示,這是新學年的第一堂科技發明課,他首先教學生們了解使用常見工具的注意事項,以防受傷;其次,激發興趣,讓孩子們認識到身邊常見廢棄物的特性和用途。“比如竹子,又直又空,加工成基礎材料很合适;再如礦泉水瓶,它中空,有一定剛性,可以裝水、做支架,還可以變形。”
“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紙飛機,有人說,對着機頭呵一口氣,飛機能飛更遠,這是真的嗎?”李學戰提出問題,并展示他上學期帶領同學們制作的一件“神器”——用竹子、一次性筷子、硬紙闆做成的“紙飛機發射器”。用什麼來彈射?李學戰指指自己戴着的口罩,“口罩的耳挂是有彈性的,安裝好,就可以發射紙飛機。”
經過反複試驗,孩子們發現,“不論呵氣與否,飛機飛行的距離都不會有很大差别。”
“雙減”後,李學戰的手工課被納入課後服務範圍,報名的同學絡繹不絕,以至于他不得不限制人數,來保證互動效果。怎麼把這門課上得更有新意?李學戰和記者交流了不少“新點子”:其一,從課堂反饋看,不少同學對材料加工過程很感興趣。比如,木闆上的小孔是怎麼鑽出來的?22厘米長的筷子怎麼加工成10厘米的木棒?今後,課堂上會更多呈現這些内容;其二,啟發學生在制作過程中自主探究。例如做水車,要驅動得更快,需要哪些條件?其三,将同學們制作的小玩具用編程、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化……
“這學期我設定的課程主題是‘實踐、創新、成長’,希望為‘村娃’們播撒愛科學的種子,點燃玩科創的火花。”李學戰充滿期待。
江蘇揚州市寶應縣供電公司的志願者與寶應縣安宜實驗學校的學生進行安全用電知識互動問答。
第一堂體育課課時增加,作業“因人制宜”
“大家注意到課表了吧?這學期體育課由每周三節變成四節,我們增加了專項訓練的内容,讓各專項老師帶領大家接觸足球、籃球、健美操。”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第一節體育課上,教師王金鬥的話引起一片歡呼。
不僅體育課時增加了,學生“勤練”時間也延長了;回家之後,要按時完成“體育作業”了。王金鬥告訴記者,他一周布置一次體育作業,每節課後也會囑咐孩子回家練習什麼。“讓同學們勤練的主要是健康測試的項目,尤其是跳繩,在測試裡它是唯一一個加分項目,每多跳兩個加一分,同學們練得很有動力。我要求孩子們每天回家最少練兩組,一組一分鐘。”
王金鬥表示,學生體質狀況、身體條件有差異,“體育作業”也會兼顧學生個性。例如,對于柔韌性欠缺的學生,會指導其每天回家進行體前屈練習,或定時壓腿;對于腰腹部力量差的孩子,會指導其練仰卧起坐,或背向的兩頭起,并約定每天練習的組數和時間。
至于每周的作業,王金鬥引導孩子們利用雙休日和家長一同完成,“順便促進親子感情”。
除了“教會、勤練”,還有“常賽”。王金鬥告訴記者,對于專項運動表現突出的同學,每年一度的校園冬鍛賽值得期待,“其中有個人項目,也有集體項目。學校冰球隊也會開始招新,期待更多新鮮血液加入這支‘老牌勁旅’。”
第一場校園活動“文化味”不能少
不僅有教室内的思維活躍、操場上的揮汗如雨,開學第一天,校園活動更是精彩紛呈。記者注意到,不少活動既有濃濃的“文化味”,也傳遞着鮮明的育人導向。
正衣冠、行拜師禮、點朱砂……為一年級小學生舉辦傳統“入學禮”,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已堅持了近10年。校長滕亞傑說,學校希望借傳統儀式感增強孩子們成為小學生的自豪感,幫他們扣好小學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今天我學會了行感恩禮,還知道了國旗的由來,感受到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在河南洛陽,“傳承傳統文化、新國學愛祖國”成為開學第一課熱門主題。幾千名小學新生身着傳統漢服,誦讀國學經典,學習誠信、友善、感恩等傳統美德,親身體驗基本禮儀常識。
“你看,這是午門,這是神武門,這是永定門……”展廳過道裡,腳下大屏展示出北京中軸線的一幅長卷,同學們興奮地指認自己熟悉的“地标”。新學期第一天,随着北京市文物局推出的“博物館進校園”活動拉開帷幕,“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展覽搬進了北京二中校園,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建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思想。
在浙江省金華市金義小學,新入學的孩子們在家長帶領下領取屬于自己的船票,踏上“金義小學号”這艘大船,跟随指引,尋找“康健明德”“求是厚學”“達善天下”三個站點。在每個站點蓋上專屬印章後,就能獲得“揚帆起航”章。
“他們将築夢于此,揚帆起航,開始一段嶄新的人生裡程。願孩子們乘風破浪,未來可期。”寄語中是濃濃的期待。
本版照片均為新華社發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周世祥、姚曉丹、靳曉燕、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7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