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我們繼續來讀「儒家經典」,四書裡的《論語》。
01.你在什麼樣的位置,就要幹好你這個位置該做的事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論語·雍也第六》
樊遲,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冉求的手下。孔子周遊東周列國回到魯地後,他靠着這層關系,拜了孔子為師。
但是,由于他入門較晚,悟性較低,所以,孔子很少給他講抽象的大道理,都是很具體的,有針對性地講給他聽。
第一句,樊遲問知,第四個字念zhi,4聲,同智慧的「智」。
樊遲問孔子,什麼是智慧。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老師于是就結合他的身份,針對性地回了他一條,「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翻譯過來,就是隻用管人事怎麼辦,對那不可知的鬼神,尊敬但遠離他,别被鬼神所迷惑。
這句話,體現了儒家的「鬼神觀」,尊敬但不要迷信。
和現在祭祀祖先是一個道理,該掃墓的時候,帶上祭品,恭恭敬敬地表達自己的哀思;和祖先告别回到家中以後,安安心心做好自己手裡面的事情,别淨想些有的沒的。
這個觀念,《左傳》裡能夠找到例證,「民,神之主也」。人民比神大,鬼神之禍福,基于民意之從違。天命也好,鬼神也好,都基于民心。
所以,聖王先成民,後緻力于神。
第二句,樊遲繼續問孔子什麼是仁。
這同樣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孔子回答得更具體,「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翻譯過來就是,先把你自己手裡的活幹好了,再想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回報。
一言以概之,就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很多老闆聽到這句話後,恨不得立馬把自己的員工給送到孔子那裡去。
且慢,孔子這句話,是對員工說的,還有一句,是對老闆說的,「治民者,先富之,而後加教」,你得先讓人民富起來,然後再使喚他們。
說白了就是,你激勵員工,隻是畫餅還不夠,還要讓員工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讓他們知道跟你幹,有奔頭。
這就是儒家文化裡的模範勞資關系,
員工想着自己的責任,在其位謀其職;老闆想着員工的待遇,以财發身,該給的獎金就不要死死地給捏在自己手裡,
你學會了嗎?
02.不該你的,你要也不給;該你的,你不要也得要。然後,我們來延伸一下,結合兩個小故事,看看孔子的金錢觀。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
《論語·雍也第六》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孔子與子華之間。
子華,就是公孫赤,也是孔子的弟子。由于他風度翩翩,擅長外交,所以,孔子派遣他出使齊國。
子華要去齊國了,家裡還有老母親呀,母親在家裡吃什麼呢?于是,他就找來了冉子,就是冉有,去找他幫忙向老師要小米。
孔子說,這樣吧,給他一釜。「釜」是當時的量器,相當于現在的三升兩鬥,是一個人一個月的口糧。
冉子想了想說,覺得太少了,就問老師能不能多給點。孔子說,那就再加一庾吧。「庾」同樣是量器,大概是現在的兩鬥四升。
冉子對此覺得很不可思議,孔子以前明明是個很大度的人,如今怎麼會這樣對待子華。
子曰:赤之适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知道冉子沒有明白自己的用意,便告訴他說,
人家公西華出使齊國,騎的是高頭大馬,穿的是绫羅綢緞,排場大着呢,可見人家家裡壓根就不差這個錢,你救濟他幹嘛?還不如用來幫助窮人呢~
這是聖人用錢的第一個道理,不該給的,不要給。
第二個故事,則發生在原思與孔子之間。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鄉黨乎?
《論語·雍也第六》
原思,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的手底下做家宰,也就是大總管。
孔子給他的俸祿是粟米九百,總而言之就是很豐盛。然後,可能是因為太多了,所以,原思推辭說不要,孔子就說,别推辭,和你的相鄰一起享用吧。
你想呀,每個職位都有自個應得的俸祿,你一個做主管的,和老闆推辭說工資太高了,你手下的工資自然就會跟着降低。
這樣一來,大家能夠信服你,聽你的指令嗎?
所以,該你拿的,你就要大大方方地拿走,千萬别不好意思,要不然大家都尴尬。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裡,靈遙将繼續為你帶來《論語·雍也第六》的共讀。
敬請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