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這則消息在朋友圈迅速發酵,很多人也就想到了中國漢代的發明家張衡。但是,史料還不能證實張衡的地動儀可以真正的預測地震,甚至有人說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隻不過是一種擺設,根本無法預測地震!
(張衡)
張衡出生在公元78年,他的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随大司馬吳漢讨伐割據益州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
當時,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态,他經過長年研究,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候風地動儀)
我們很多人都從曆史課本中看到過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如上圖。但是,您可能不知道,這個是後代根據史料記載複原的。
地動儀無法記錄發震時刻,更無法記錄震級。因此,從現代地震學的角度來看,候風地動儀并不能記錄地震,不是地震儀。一些科技史著作聲稱,張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風地動儀”能夠準确記錄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儀(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裡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說,候風地動儀可以“預測地震”。不過,史書中有關候風地動儀的記載,僅見于《後漢書》。這一段記載隻有區區196字,其中描述地動儀内部結構的内容更隻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這12個意義隐晦、衆說紛纭的字。
根據這12個字,複原出來的地動儀,是不是當時的模樣,其實是有很多疑問的。
(候風地動儀)
張衡的地震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人們還是存有質疑的。
有網友在在微博上發帖,稱曆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複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科普作家則發文,稱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和今人複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 。
後來,又發文,對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提出質疑。“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監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說,國内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簡單描述,力圖複原地動儀,但所有這些複原模型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用于監測地震,不過是“藝術品”。為什麼這麼說,有些網友跟帖給出了答案,說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就和屋裡的電燈一樣,如果有地震了,電燈就晃了一下,但是張衡的地動儀比電燈更先進些,龍嘴中的球,掉了下來,落入蟾蜍的嘴裡。
針對網友們的疑問,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馮銳也曾表态,新的地動儀複原模型對地震是有反應的。不過,很多網友認為張衡的地震儀無法預測地震,隻不過是對地震比較敏感,一旦有地震發生後,龍嘴中的圓珠比較敏感,迅速掉下來而已。
(每日漢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