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聞名
7月21日,人們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海邊戲水降溫
2022年7月1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張觸目驚心的“地球燃燒圖”。
這一天,地球衛星監拍到,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氣溫都在破紀錄的40攝氏度以上,溫度示意圖上呈現出成片的火焰紅、深紅甚至黑色等極端高溫代表色。
也是在這一天,40攝氏度的高溫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引發了多場森林火災,周邊居民被迫棄家而逃。
一向以“涼夏”著稱的英國,以往平均氣溫隻有20多攝氏度,但今年7月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40攝氏度高溫,政府被迫宣布進入緊急狀态。
美國多地同樣遭遇持續高溫,共有近1億美國人生活在高溫警報之下。
以往一直冰天雪地的北極也熱起來了。今年7月,北極圈的溫度一度飙升至32.5攝氏度,“北極熱到穿短袖”沖上了熱搜。
在北極工作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氣候科學家格林斯特德介紹說,高溫破壞了飛機着陸點,導緻運輸裝備的航班無法降落在營地,科學家們于是隻能一邊等待,一邊穿着短褲在世界之巅的冰蓋上打排球。
再将視線拉長:今年3月,熱浪也襲擊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當月,印度超過42攝氏度的日子多達25天,部分地區甚至持續多日超過45攝氏度,是印度12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
世界氣象組織目前設定的高溫标準,是最高氣溫達到32攝氏度以上,而連續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則被稱為“熱浪”。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彼得裡·塔拉斯直言:“未來,熱浪将成為常态,我們還會看到更為極端的天氣,其負面影響将會持續數十年。”
不止熱那麼簡單
席卷全球的熱浪,不止熱那麼簡單,它從方方面面影響人類的環境和生活。
印度新德裡居民古普塔一家在每年最熱的季節,都會去海拔2000多米的山區度假。
古普塔記得,小時候去山區,夏季氣溫從來不會超過28攝氏度,甚至不需要開電扇。但今年,即使是高山地區也遭遇了30年來最熱的夏天,氣溫一度超過了34攝氏度。他們去高海拔遠足時發現,一些常年有厚厚積雪的山峰,如今積雪隻剩下薄薄一層。
創紀錄的熱浪,已導緻印度電力供應緊張、供水短缺,糧食收成也大受影響。新德裡周邊的主要産糧區(俗稱“麥子飯碗”地區)——旁遮普邦、哈裡亞納邦和北方邦——今年麥子收成将減少15%-35%。
未來,數以百萬計在街頭賣水果和小吃的印度小販,在夏季可能要面臨失業的風險:過高的溫度會讓水果和食材迅速腐敗,客源也會随之銳減。
在歐洲的西班牙,鳥類也是極端高溫的受害者。
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維利亞是國家保護鳥類雨燕的聚居地。今年夏天一度高達43攝氏度的極端高溫天氣,把雨燕窩直接變成了蒸籠,上百隻雨燕被熱死,倒斃一地,剩下的也明顯飛不動了。
生物學家估計,還有數千隻尚未學會飛行的幼齡雨燕,多半已被成年燕子從鳥巢裡銜走,逃出酷熱,移居到未知的地方。
北極變熱,更加讓人擔心。
目前,北極格陵蘭島的冰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格陵蘭島大部分位于北極圈内,全島約80%的土地被冰蓋覆蓋。據科學家統計,出現高溫的7月15-17日,格陵蘭島冰蓋每天流失的冰量達到60億噸左右,足夠填滿720萬個奧運規格的遊泳池。
如果高溫等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持續下去,格陵蘭冰蓋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專家凱·科恩胡伯說:“現在,關于什麼是熱浪的觀念需要改變:它不是那些你可以在沙灘上玩耍的日子,而是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可能有害的天氣。”
7月30日,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因當地高溫導緻冰川融化,一些地區的滑雪、遠足等活動受到限制
同步熱浪多發
全球科學家目前的共識是,極端高溫天氣不是2022年的偶發事件,更可能是未來全世界的夏季标配,而且出現的頻率和極端程度還會更高。
華盛頓州立大學氣候科學家蒂普提·辛格說:“我也希望能用‘不正常’來形容極端高溫,但事實上,它可能是未來的常态。”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高級科學家艾菲·魯西博士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也認為,最近的全球熱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對熱浪有明顯的直接影響,使得熱浪更頻繁、更強烈。
“毫無疑問,如果我們繼續任意排放溫室氣體,這種熱浪在未來将會更加頻繁和極端。”魯西說。
在此基礎上,世界經濟論壇與美國在線财經新聞媒體“商業内幕”在7月22日聯合發表的報告《今年的熱浪如何影響世界以及我們該如何為未來做好準備》中, 還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步熱浪多發。
同步熱浪,是指中緯度上的任何兩個地區同時經曆大規模的熱浪。過去40年裡,全球變暖導緻同步熱浪出現的頻率增加了6倍,覆蓋範圍擴大了46%,最大強度也上升了17%。 今天夏天,“同步熱浪”更是差不多每天都在發生。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也認為,熱浪并不算新鮮事,但熱浪在不同地區間同步性更強,這一點更讓人擔憂。
同步性增強的原因,一方面是統計學上的必然——熱浪天氣越多發,各地同時出現的概率自然也越高;但另一方面,同步熱浪也是高速氣流(一種環繞地球流動的持續氣流)運動方式變化的結果,高緯度氣流如今更頻繁地把熱空氣從赤道地區向北運送。
《經濟學人》擔心,這一切可能意味着未來的情況會更糟:本來熱浪的強度和頻率增加就已經夠折騰人了,同步性增強的後果還會更加嚴峻。比如,同步熱浪會導緻不同地區同時出現糧食歉收,引發地區性的糧食危機。
哥倫比亞大學凱·科恩胡伯教授的預測也同樣不樂觀:“我們正處在一種不斷走向極端的氣候環境之中。如果情況持續下去,我們會看到更多破紀錄的極端天氣和更多同步的極端天氣。”
未來如何應對
如果高溫是未來常态,各國應該如何應對?
世界經濟論壇與“商業内幕”的聯合報告認為,城市要為未來的高溫天氣頻發做好準備。比如,盡可能增加綠地面積,減少直接暴露在太陽下的公共空間。基礎設施也要進行升級改造,防止鐵軌過熱、電纜融化、能源停供。還可以增加相應的社會基礎設施,諸如規劃公共降溫中心、制定政策保護戶外工作者并建立有效的預警系統。
但上述建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以英國為例,目前的基礎設施是按照從前的氣候環境設計的。比如,鐵軌就是按照最高27攝氏度的受熱能力設計的,隻要超過30攝氏度,就超出了鐵軌的“舒适區”。
7月19日,在英國倫敦,行人打傘遮陽
在今年40攝氏度的高溫之下,英國多條線路被迫停運,一部分鐵路網已接近癱瘓。即使鐵軌還可以改造,但如果極端高溫成為常态,全社會所有基礎設施都可能要随之更換、升級,付出的金錢和社會成本将難以估算。
貧困和發展中國家更需要基礎設施的更新,但可投入資源更少,實施難度更大。這樣的國家很多還位于赤道線附近,熱浪真的可能把溫度推升到讓人難以生存的地步。可以預見,對于不少發展中國家來說,夏季高溫可能會是未來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具體到很多國家的普通家庭,未來如何面對難熬的炎夏,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40攝氏度的夏天,讓歐洲人也在讨論裝空調了。由于夏季一直比較涼爽加上環保考慮,歐洲空調安裝率非常低。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歐洲的空調普及率僅約為5%。相比之下,美國高達90%,日本為89%,中國是60%,印度也有6%。
但歐洲安裝空調的費用,特别是高昂的人工費用,又讓不少普通人望而卻步。在歐洲,一台700歐元(約合人民币4840元)的普通分體式空調,安裝費用往往和空調本身差不多,裝下來成本接近人民币1萬元。稍微大一些的分體空調,安裝價格普遍在2000歐元左右(約合人民币1.38萬元),甚至還會更高。
俄烏沖突之後,歐洲各國電費飙升。普通歐洲人即使裝得起空調,能不能用得起,恐怕也是個問題。
但無論如何,面對常态化熱浪,必須要有所行動。一是加緊基礎設施的适應改造;二是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進一步推進減碳和綠色能源使用及相關技術創新。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