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區群衆文化活動現場,阿姨給大家送來水餃。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上海闵行颛橋重陽糕會,“賣糕的”“買糕的”人頭攢動。
上海闵行區梅隴鎮許泾村的“文化客堂間”。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記者楊金志、王蒙)5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搞群衆文化,不能讓群衆隻在台下當看客”——看上海闵行區群衆文化怎樣“接地氣、聚人氣”》的報道。
廣場舞跳上了央視春晚,每一屆滬劇節、合唱節都有數十萬人争相參與,元宵莘莊燈會、重陽颛橋糕會等“土味”節慶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上海市闵行區,這個地處城郊接合部,常住人口超過200萬的地方,群衆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卻很旺盛。近幾年來,闵行區辦的活動,看似“土到掉渣”,效果卻是“火到爆棚”。所謂的“土”,不是品位低、品質差,而是接地氣、有活力。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5月20日在上海開幕,這是“藝術的盛會,群衆的節日”。作為主辦地的上海,多年來各類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群衆文化紅紅火火。而闵行區的群衆文化事業,就是上海的一個縮影。
(小标題)我是“大媽局長”“廣場舞局長”
闵行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楊繼桢介紹,2012年一上崗,他就遭遇了“廣場舞難題”。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闵行區已有2000多支隊伍在跳廣場舞,搶舞伴、争場地的事情時有發生,市民投訴率很高。
“你對廣場舞是支持還是反對?”闵行區文化和旅遊局曾經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搞過一次座談,當問到一位中年人對廣場舞的态度時,他說自己是既支持又反對。支持,是因為他母親也跳,身體越跳越好;反對,是他的孩子要上學,經常被廣場舞影響。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找到平衡點。
闵行區文化和旅遊局計劃從廣場舞示範點找辦法。
第一年,闵行區就做了100個廣場舞示範點。每個廣場都有“廣場公約”,區裡還成立了廣場管理協會,會長們就是廣場舞隊的帶頭人。萬一發生争執,帶頭人自己就能處理。
幾年下來,“廣場舞難題”慢慢就少了,有人開始稱呼楊繼桢為“大媽局長”“廣場舞局長”。
“群衆文化,不能讓群衆在台下、當看客,要讓群衆登上台、當主角。”楊繼桢說,“如果隻是拿一些節目給群衆看,我們區裡的城市劇院,1037個座位,200多萬常住人口怎麼進去?理論上十年有機會進去一次就不錯了。”
“有位跳廣場舞的老阿姨,本來訂了去意大利旅遊的機票、酒店,聽說有這個機會,不去了,2萬元的票也退不掉,她說值。”楊繼桢介紹,2017年央視春晚上海分會場,伴舞都是來自闵行的廣場舞團隊。大年三十,在露天表演,冷得叫人直哆嗦。老阿姨們每個人貼了很多個暖寶寶。
(小标題)滬劇節、合唱節:不請明星請“民星”
這幾年,闵行區辦了不少文化節慶活動。“我們得不走尋常路。”楊繼桢總結說。
2013年,闵行區舉辦了“我是民星”滬劇廣播電視大賽。當時現場2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
“以前搞文化節慶,都是花很多錢請明星,一場演出演完就沒了。不少觀衆是單位組織來的,真正喜歡的進不來,進來的不一定真喜歡。”楊繼桢說,“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今年,闵行正在籌辦第六屆滬劇節,主辦方又搞出新花樣:以前唱的都是傳統曲目,現在發起群衆網上填詞大賽,老瓶裝新酒,老曲調,填新詞。群衆熱情高漲,通過填詞來抒發熱愛家鄉、熱愛上海、熱愛祖國的熱情。
兩年一屆的上海合唱節,也是闵行區承辦的。2017年,合唱節現場,一位團員突然哮喘發作,不得已退出,哭得很傷心。寶山區有一位群衆演員,甚至打着石膏來參加展演。
(小标題)我們的節日:你有莘莊燈會,我有颛橋糕會
闵行區有很多“鎮字頭”的文化節慶。對于這些“我們的節日”,闵行區也花了不少心思。
每年元宵節,莘莊鎮莘城公園的遊園會就熱鬧起來了。從2018年開始,遊園會升級為“莘莊燈會”。燈一亮,人流就聚集過來,周邊商場也就嘗到了甜頭。小小的一個攤位,一天就能有幾萬元的銷售額。上海豫園商城、上海哈爾濱食品廠都來擺攤設點。
重陽節颛橋糕會也是闵行的一大特色。闵行區颛橋鎮的桶蒸糕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糕”與“高”諧音,重陽節來吃糕是當地的習俗。如今,颛橋糕會在上海小有名氣。“賣糕的”“買糕的”每年重陽節雲集于此,甚至長三角其他地區的傳統蒸糕也都會來“開會”。
(小标題)“螞蟻啃骨頭”,啃出文化新空間
闵行區每個街鎮都有文化活動中心,但相比街鎮區域内的幾十萬人口,還是杯水車薪。如何拓展文化活動空間,成為擺在楊繼桢面前的問題。
闵行區的辦法,是“無中生有”。
在城區,一座座“城市書房”竹筍一樣地出現在街邊。現在全區已有十家。
“闵行可利用的公共空間并不多,地方很難找,要一步到位很難。”楊繼桢說,建“城市書房”,闵行區也沒有大呼隆一擁而上,而是循序漸進,“螞蟻啃骨頭”,成熟一個做一個。
此外,闵行區還搞起了“文化客堂間”。“客堂間”,是滬郊地區農家待人接物的公共空間,老百姓一聽就懂。
闵行區原來的農村地區的很多農民已經“上樓”。不少村民聚居的社區大多還保留着農民會所,除了辦紅白喜事之外,平時都空着。這個場所恰好成為了“文化客堂間”。
“闵行區梅隴鎮的一個村子率先試點,一下就成了。”楊繼桢說。
“文化客堂間”有了場地,那怎麼搞活動?
闵行區探索出“一動一靜一機制”。所謂“動”說的是小型演出,折子戲、評彈等配送進入。“靜”說的是老照片、老地圖、老諺語和鄉俗文脈故事上牆。“機制”指的是每個村建立自己的管理形态。現在,闵行全區已經有十多家“文化客堂間”。
“有一次搞活動,結束時已經晚上九十點鐘了,有位阿姨包了餃子送給大家。”楊繼桢回憶,“說到底,我們在基層搞群衆文化,就是要接地氣,把根基紮得深,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事。做了這些事情,老百姓就認可你。”
楊繼桢補充說,“群衆文化活動多在周末舉辦,很多同事已經連着好幾個雙休日都在忙。通過這些活動,我們也帶起來一支隊伍。做得辛苦一點沒關系,關鍵是老百姓認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