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六,往外走。”過完春節,很多人又開始告别家鄉父老,踏上返程之路奔赴工作崗位。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春節假期隻有幾天,短暫的團聚之後又是長長的離别,這句歌詞道出了人們的糾結與無奈。
“往外走”,去哪兒?對不少人來說也是一個困難選擇。麻辣哥在網上搜了一下,從前幾年開始就有不少類似的文章:《合肥,過完年我就不回來了!》《過完年,我就不回杭州了!》《再見北京!過完年我就不回來了》。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2.88億農民工中,外出務工1.73億人。城市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城市、服務百姓。1.73億人的龐大群體,肯定有走的也有留的,每個人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選擇很正常。特别是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未來的方向是“減量”發展,對外疏解的任務很重,留下來就更不容易。
大家關心的是,那些“過完年不回來”的兄弟姐妹,你們去了哪裡?你們在家鄉還好嗎?
就在春節前後,吉林、湖北、山東、四川等多個省份紛紛出台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其中,四川省政府出台促進返鄉創業22條措施,明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經依法登記注冊的可按規定享受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并實施16條措施,為農民工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
河南作為農民工大省,農村勞動力省外輸出人數達1196萬人。全省設立了“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省級母基金設計總規模100億元,首期50億元資金已到位。同時,财政加大對返鄉創業人員的支持力度,給予培訓補貼、房租水電物業等補貼。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鄉的挽留也情真意切。前段時間,麻辣哥對五省市農民工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一個突出的感覺是,農民工的就業門路更寬了!無論“往外走”還“留下來”,農民工同樣可以幹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新動能孕育新崗位,城市仍是農民工就業的“蓄水池”
“工地上一天搬8000塊磚,還不如現在一天送外賣掙得多。”頂着6級寒風,到約定的肯德基店剛坐下,呂建波使勁搓了搓手。這雙手,雖然結束了在内蒙古、重慶、北京建築工地上的多年“曆練”,依然粗黑。接受完采訪,從早9點到晚9點,接單、送單,呂建波騎着電動車頂風穿梭在北京的街頭巷尾……
“年底加班的多,外賣單子也多,我上個月掙了9000多元。工作穩定,收入又高,老家的小夥伴都很羨慕。”雖然辛苦,但對目前的這份工作,呂建波的滿意溢于言表。過完年,他準備叫上幾個老鄉,來北京一起送外賣。
以“互聯網 ”為代表的新動能日益強勁,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崗位,也成為吸納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渠道。比如,日以千萬計的外賣訂單背後,是廣大外賣騎手頂風冒雨日夜穿梭的身影。美團研究院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8年共有270多萬騎手在美團外賣獲得收入,其中77%來自農村,80後、90後居多。
不僅僅是外賣快遞行業,很多朝陽産業成為農民工就業的新選擇。
“育兒、護老、家政等服務業,滿足市民美好生活新需求,都是朝陽産業。”“雲家政”創始人薛帥認為,打通市民需求痛點的新工種不斷出現,都可為農民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以家政服務業為例,目前全國從業人員2000多萬人,而有需求的家庭超過7000多萬戶。按照每位家政人員每天服務2—3戶家庭算,目前家政市場的用工缺口達1000萬到3000萬人。這個缺口,主要靠女性農民工來填補。
“活多,工作比較穩定,吃住、收入都還可以。一般我帶的孩子從40多天接手,一直帶到3周歲上幼兒園。” 毛玉貞是北京冀喜嬰家政服務公司的資深育兒嫂,她對這份工作感到滿意。在北京,育兒嫂每月收入基本上是大幾千元,資深員工甚至可以拿到上萬元。
“現在的家長對育兒可講究了:沖泡奶粉要用量杯,飯菜要注意營養均衡,還要帶着孩子做益智遊戲。這就逼着我不斷學習,跟上要求。” 53歲的毛玉貞,光育兒保健操就會七八套,談起科學育兒更是頭頭是道。
返鄉創業就業迎來新機遇,鄉村振興打造更多“新飯碗”
在農村,創業就業環境也越來越好。鄉村振興戰略增強了農村對生産要素的吸引力,也給農民工就近務工、返鄉創業帶來了大量新機遇。記者走訪發現,在中西部很多農村,産業發展帶來了大量創業就業機會。
在河南省光山縣,一片羽絨帶動15萬人創業就業。縣裡出台政策,創建羽絨服裝創業園和羽絨企業創業中心,小微企業免費入駐,吸引農民家門口就業。孫鐵鋪鎮江灣村的謝玉梅,在村裡的巧媳婦制衣廠上班,一月能掙4000多元,還不耽誤照顧家裡。一片羽絨,帶動了全縣15萬人創業就業。
在四川省通江縣,一朵銀耳引發全村創業潮。諾水河鎮梓潼村的山上,不時見到農民工忙着砍青岡樹,晾曬青岡木段,為開春後培植銀耳做準備。“這3年,村裡外出務工人數從900多人下降到400多人,很多農民工返鄉發展起了銀耳産業。”村支書陳明均介紹,銀耳一直是村裡的主導産業,可山大溝深,路險難走,長期以來銀耳賣不上價。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路通網通,四川裕德源生态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陳彬嗅到了商機,返鄉建起了基地和加工車間,把銀耳做出了“花”:研發出以銀耳為原料的面膜,帶動産地收購價提升至600元/公斤,銀耳終于賣上了“銀價”。
在江西省甯都縣,一盞孔明燈點亮鄉村文化産業。田頭鎮邊斜村成了富裕村,孔明燈生産被分解成多個簡單易學、方便操作的工序,大量富餘勞動力家門口就有了活計。返鄉農民工劉鵬飛一人創業,帶動千人就業,将孔明燈“放飛”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返鄉創業人員帶着農民幹,做給農民看,幫助農民賺,取得了雙赢、多赢的效果。”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廣德福給出一組數據:目前全國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達780萬人,其中農民工540萬人,他們創辦的經濟實體帶動農戶經營收入平均增加67%。
農民工要提高自身素質,用工單位也要創造更好條件
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翼齊飛,城鄉就業機會更多了。如何才能讓農民抓住這些機遇,這既關乎農民的“錢袋子”,也關乎城市和鄉村的發展質量。
農民工要實現高質量就業,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在四川省南部縣汽車汽配産業園,生産廠房焊接區裡焊花飛舞,5台機器人正對着零配件擺臂切割。車間操作工人王建軍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據焊接線路和形狀要求編程,讓機器人按指令工作。正在“監督”機器人工作的王建軍說:“這家夥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且穩定性高、成型效果好。現在若沒有一技之長,在我們這裡很難找到工作了。”
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張全收說:“第一代農民工背起鋪蓋卷,拿着瓦刀,就能在深圳工地上找到活幹。如今,需求在變化,産業在升級,就業機會仍然很多,但這種機會是更高層次的機會,也對農民工提出更高層次的新要求。”
采訪中,不少企業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難,特别擔心春節過後招不到人。這也對用工單位提出新要求,僅僅提高福利待遇還不夠,在管理層面上,還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對員工尊嚴的維護。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農民工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 中建二局一公司董事會秘書陳永紅介紹,公司不但想方設法提升農民工的福利待遇——住的彩鋼房裡裝有空調、暖氣,喝的是純淨水,條件跟管理人員一樣;公司還加大培訓力度,通過技術能手傳幫帶,幫助農民工升級技能;加強工會建設,不斷完善工資協商模式,增強農民工話語權。正因為如此,人員流失現象越來越少,目前公司在場勞務工人達2.7萬餘人。
“我們已經告别了短缺經濟。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舒适度、愉悅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隻有順勢而為,才能拴心留人。” 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黃久生表示。
新形勢下,随着産業轉型升級,就業也在“轉型升級”,這就倒逼城市必須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倒逼農民工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競争力,努力端上端牢含金量更高的飯碗。“兩股力量形成合力,就必然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祖輝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