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英德市連樟村有什麼景點

英德市連樟村有什麼景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1 02:15:38

英德市連樟村有什麼景點?晨露未晞,當清晨的陽光灑向山谷時,依偎在粵北青黛色群山環抱之中的連樟村,伴随着雞鳴聲開始熱鬧起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英德市連樟村有什麼景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英德市連樟村有什麼景點(廣東英德市連樟村)1

英德市連樟村有什麼景點

晨露未晞,當清晨的陽光灑向山谷時,依偎在粵北青黛色群山環抱之中的連樟村,伴随着雞鳴聲開始熱鬧起來。

此時,村民陸奕和已經從山上的竹林裡采摘完麻竹筍回來。三輪車上沉甸甸的竹筍,寄望着對美好明天的向往;

村裡的扶貧車間裡,機器已經咔咔作響。女工李彩均換上了工作服,清點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務;

創業者陸秀媚來到村口的攤位前,認真擦拭桌椅,準備迎接早晨的第一波遊客。

這是一個小山村忙碌而充實的一天的開始,也是這群山鄉人追求幸福生活身影被定格的一瞬。

村口紅旗下的巨石上,镌刻着來時留下的記挂:“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

4年來,村裡2400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一心一念謀好發展、力争上遊,努力把緻富之路越走越寬。

晨風吹過稻浪,南嶺深處的山村,即将迎來收獲的季節。

(一)

“哪裡顧得上休息,上市季,咱都忙着哩”

連樟村位于連江和北江交彙地帶的一處山溝裡。原連樟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張雪凡還記得,他第一次走進連樟村的情景:是2016年5月的一天,天上下着小雨,從鎮裡前往連樟村的道路蜿蜒曲折、坑坑窪窪,房舍也破舊不堪。從車上走到村委會的距離,張雪凡的鞋上已經布滿了黃泥。

在了解到連樟村的基本情況後,張雪凡更感到棘手:“山多地少,耕地面積隻有905畝,水田人均不足半畝,林地面積則多達43000多畝。集體經濟匮乏,最低時一年隻有2000元。”

多山的地形使得這裡不适合發展大規模種植業,村民們想要脫貧緻富,隻能往山上發展。上世紀90年代,連樟村種了6000多畝砂糖橘,發展勢頭一度看好。但不久,被稱為“柑橘癌症”的黃龍病肆虐,砂糖橘整片絕收。

由于長期處于貧困之中,不少青年選擇外出務工發展。

“從前父母都不願讓咱們嫁到本村,你說日子有多窮多苦?”此前多年,陸秀媚和連樟村大部分村民一樣,選擇背井離鄉謀生。

缺乏經濟支撐,當時的連樟村環境髒亂差,“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嫁到連樟村的媳婦馮彩霞對連樟的第一印象有些糟糕:“牛棚、豬圈、雞窩雜亂地分布在村子裡,一到下雨天污水橫流。”

山多地少,該發展什麼産業?當新一屆村委和扶貧工作隊接手連樟村的工作時,大家商議後一緻認為:不能再走“靠天吃飯”的老路了,得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的新路子出來。

依托有限的土地資源,連樟村探索“公司 基地 專業合作社 貧困戶”的産業扶貧模式,在扶貧政策及交通路網的帶動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玩具加工廠、麻竹筍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等産業項目相繼落地,使有勞力的貧困戶家庭成員既得到分紅收入,又可在基地學到種植技術,還能得到務工收入。

9月中旬,雖然一年裡最熱的辰光已過,但連樟村頭頂的太陽依舊火辣,太陽下站立幾分鐘,就是一身大汗。

“哪裡顧得上休息,現在正是上市的季節,咱們都忙着哩。”午後,連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陸飛紅前往村裡的省級農業産業園,照看村内瓜果,烈日當頭,本想勸大家稍作休息的他,看見大家埋頭苦幹籌備甜瓜上市的配送工作,自己也跟農戶忙起來。

傍晚,一場山雨剛剛落下。夕陽下,遠方黛色的後龍山被雲霧缭繞着。在産業園的水果大棚中,一串串葡萄青翠欲滴,在陽光下如翡翠般奪目。村民們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将成熟的果實采摘進籃内。

香印青色提葡萄是産業園今年最新引進的品種。産業園負責人何為介紹,這款葡萄由山東引進而來,是一種甜度高、個頭大的高端水果。“原本連樟村種植的作物比較單一,我們建設一個産業園,能夠起到一個示範作用,讓村民知道現代産業園是怎樣運作,還能提供技能培訓。”何為說,目前産業園年産優質草莓、西甜瓜等優質果蔬30萬斤,通過種苗供應、訂單收購、土地合作、入園打工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戶增收,為農民提供了緻富新點子。

碧月西瓜、冰淇淋蜜瓜、水果黃瓜、草莓……這些連樟水果的甜味留在了每一個過往遊客的心裡,也帶富了種植的農戶

在連樟村的村委會旁,坐落着一間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工廠。走進寫有“産業振興”字樣的大門,整潔明亮的生産車間裡,十幾名工人正在機器運轉的節奏聲中忙碌着,一件件玩具被組裝好貼上标簽,由這個小山村的扶貧車間運往全國各地。

這是連樟村委會與佳美達玩具公司合作建成的扶貧車間,2018年10月23日下午,當時正在扶貧車間工作的李彩均和同事們迎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産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衆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來到扶貧車間裡與工人們親切握手、交談。對他的話,李彩均至今記憶猶新。

每天早上7時,村民李彩均都會在看好家門口的玉米地後,前往車間裡上班。家裡距離廠房大約1公裡,騎上電動車隻消幾分鐘就能到達。

這樣一份在家門口的工作,是李彩均過去在田間地頭勞作時不敢想象的,“在村裡一個月能掙到2500元,收入比以前耕田多了好幾倍。”

如今運營超過5年,這個不大的生産車間高峰期可以雇傭村裡勞動力超過100人,承載着連樟村民“離土不離村”的質樸緻富夢。

(二)

“收成好的時節,一個月下來就有上萬元收入”

9月,粵北山區的早晨有些寒涼,天色剛泛起魚肚白,村民陸奕和就已經收拾好工具出門,去竹林裡采摘麻竹筍了。

麻竹筍是連樟村的特産。在粵北當地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下生長的竹筍,不僅個頭大,味道也别有一種鮮甜。在麻竹筍收獲的季節裡,家家戶戶都會上山采筍。

陸奕和自家也有近60畝的竹林,其中大部分是自己通過财政貼息貸款承包下來的。“收成好的時節,一天可以收獲300斤的麻竹筍,一個月下來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一直以來,當地村民都以種植麻竹筍作為主要創收來源,但直接采摘的竹筍沒有經過深度加工,利潤十分微薄,并且受制于季節影響,産量很不穩定。

如今,在離村口不遠的公路邊,建起了麻竹筍現代加工中心,這裡以保底價格收購村民的鮮筍。

竹筍的銷路解決了,陸奕和也換掉了過去上山用的摩托車,購置了一輛三輪車用于裝筍。下山的路雖然颠簸,但車上沉甸甸的全是美好新生活的希望。

陸奕和的家離村委會不到100米,位于一排整潔美觀的紅磚小樓中間。屋子正門前,擺着他精心培育的幾盆花草。平日裡,除了在村裡上班和在山上挖竹筍外,陸奕和最喜歡坐在屋子門口抽着煙,看着花,偶爾和路過的鄰居們聊聊天。

閑适的日子在幾年前還不敢想。當年,陸奕和家中六口人,但隻有他一個勞動力,3個孩子在讀書,妻子患精神病且嚴重殘疾,父親年老。一家六口蝸居在土胚房裡,家徒四壁,柴米油鹽隻能靠陸奕和打零工來掙,最困難的時候,一家人一個月吃不上一頓肉。那時的陸奕和終日沉默不語,生活看不到希望,臉上見不着笑容。

2016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不久,陸奕和主動找到張雪凡咨詢有關扶貧政策。凡是鎮村舉辦的各種培訓班或技術講座,他都主動參加。201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陸奕和一家告别了居住30多年的泥磚舊屋,住上嶄新的樓房。“搬進新家的那天起,才真正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不一樣了。”他說。

2018年10月23日下午,來到連樟村,到訪當時還是貧困戶的陸奕和家。

聽說來村裡了,陸奕和激動地在家門口的巷道迎接,看見在一棟老瓦房前停了下來,輕輕撫摸着牆面。“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很親切,對農村的感情很深。”陸奕和回憶。

“走進家裡坐下後,拉着我的手聊家常,問我房子什麼時候蓋起來?家庭收入怎麼樣?還問我小女兒陸偉霞,以後想做什麼工作,聽到她說想當一名老師。還鼓勵她努力學習上進,實現走出大山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夢想。”直到今天,陸奕和想起那天的經曆仍然心緒激蕩。也正是那天起,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乘着精準扶貧的東風,憑借自己努力,化解生活困難,遠離貧困,過上好日子。

脫貧後,陸奕和除了自己經營竹山和蔬菜大棚,還在村裡的鄉村振興學院擔任安保,日子越過越舒坦。

更讓陸奕和欣慰的是,自己的三個子女都長大了:大女兒大專畢業後,在當地連江口鎮的政府部門工作;連最小的兒子也已經考上大學,被韶關學院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錄取;而的教導也在小女兒陸偉霞心中生根發芽,她就讀了一所師範學院,向着心中的夢想不懈努力。

如今,貧困的烏雲從這個家庭散盡,陸奕和的臉上時常露出笑容。在他的家中,兩幅照片他一直不舍得從牆壁上摘下:一張是陸奕和站在巷口,帶着熱情的笑容迎接;另一張是坐在陸奕和家客廳的沙發上,握着陸奕和的手與他閑話家常。

(三)

“啥是小康?我們家就是”

中秋假期的最後一天,連樟村依然忙碌。

清晨,陸飛紅早早來到村委會,開始籌備一天的行程。

第一站,就是和村委會成員前往71歲的老人陸國榮家中慰問。這天,老人在家清掃房屋,等待兒女回家,見到大家,趕緊招呼坐下。

喝着清茶,一場懇談會開始。

“還是這幾年的日子好!啥是小康?我們家就是。”陸國榮高興地說,随着近年來村裡集體經濟不斷發展,自家的小日子也越來越好,幾個孩子均已成家,有孩子在城鎮工作謀發展,有孩子留村内工作能顧家。

群衆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陸飛紅說,依然難忘見到他時的叮咛。他回憶說:“見到,我作為退役軍人向他敬了個軍禮,和藹地鼓勵我,從保家衛國的戰場到帶領大家脫貧緻富的戰場,基層幹部要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代接着一代幹。”

群衆的小事,就是村裡的大事。在連樟,有一張“民生微實事”清單,村委會收集群衆“急難愁盼”問題,村委黨員開展訂單式、組團式、上門式認領完成“微服務”。如今這張清單已列出200餘項,解決了群衆微小實事169件,幫助17戶村民貸款107萬元發展生産。

“老百姓的‘心路’修不通,其它産業之路都将不可持續,誰來開路,還靠支部。”說起這張清單的源起,陸飛紅如是解釋。

“支部的凝聚力就是從服務群衆,服務大家做起。”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陸國勇說,這些年,村委把村居環境、道路建設這一件件小事一件件落實,黨組織在群衆中的認可度不斷提高,實事辦得好,人才回得來。

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真的變了。

如今,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2萬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去年也突破165萬元大關,相較于2016年僅2000元的集體收入增長近825倍,并破天荒進行首次分紅。

曾經污濁肮髒的小溪,通過整治變得清澈見底,溪邊碧道環繞、楊柳依依,溪中建起的過水汀步成為網紅打卡點;曾經雜亂無序的農田,通過土地整合、統一規劃,變成綠油油的水稻田;玩具加工廠、農業示範園等産業如繁星散落……

改變催生希望,越來越多離鄉的青年選擇踏上返鄉之路。“這幾年連樟村真的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30歲的陸文澤是村兩委幹部,曾在廣州從事銷售、司機等工作。2018年底決定回家發展,如今蓋了新房、買了車、成了家,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過去村裡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謀生,現在村裡已有30%的90後回村創業。”陸飛紅相信,随着村子一天天變好,會有更多的青年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共同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發光發熱。

曾經離鄉的陸秀媚于2018年返回村中創業,經營土特産甜酒和茶葉,在她的經營之下,村史館“連樟客廳”茶香漸濃,臉上總是挂滿笑意,“生活像茶,苦後知甜”成為她的口頭禅。

懇談會後,晨霧散去,陽光灑在刻有“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的巨石上。凝望着這千鈞囑托,陸飛紅動情地說,“感恩來連樟村,我們一定會團結鄉親們繼續打好鄉村振興這場仗,早日實現共同富裕,請放心。”

手記

“一個都不落下”最令人動容

漫步在連樟村,整潔的鄉間步道、各具特色的村舍、智能化的農業産業園映入眼簾,難以想象在五年前這裡還是一條落後、破舊的貧困村。

與連樟村的結緣起于2017年4月。打響脫貧攻堅戰接近一年,連樟村在扶貧工作隊幫扶下,開始拆除破舊危房,逐步建起環村道路、下水道、球場、花基、橋涵等設施,改善村容村貌。記者追蹤多年,一點點了解到這條粵北山區小鄉村的蛻變。

當時,原本村中的支柱産業沙糖橘因受黃龍病影響,收成每況愈下,又沒有其他經濟作物,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是許多村民的無奈之舉,“空心村”迹象逐步顯露。

為了讓村中貧困戶有更多就業機會,扶貧工作隊打造了大棚蔬菜種植基地(現已升級改造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在這裡務工的陸奕和是記者采訪過的一名典型代表。那時候的他為了擺脫貧困的局面,主動承包3畝菜地進行種植。雖然貧困陰影一直籠罩,但他也未曾“等靠要”,想用自己的雙手來脫貧緻富。

2018年10月,來到連樟村考察,為村裡指明了脫貧緻富的方向。記者再次來訪時發現,村民的精氣神已經截然不同,個個幹勁十足。

随後幾年,村裡陸續建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鄉村振興學院、連樟客廳等重點項目,柏油路的鋪設,房屋外立面的粉刷,繁花綻放的美麗庭院……曾經破舊、落後的村莊變成一幅美麗宜居的新農村畫卷,對比強烈。

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曾經隻有老弱婦孺的“空心村”,如今已變得生氣勃勃。

改的不僅是民居,也不止是村貌。

陸秀媚是村中舞蹈隊隊長,晚飯過後會組織村民一起跳廣場舞。她經常說:“以前在外為兩餐打拼,幾乎沒有娛樂時間。現在收入提高了,開始向往精神文化生活。”

陸飛紅應該是連樟村裡最為忙碌的人,每次見到他都是匆匆打個招呼閑聊幾句,随後便去推進某個項目或與村兩委幹部開會商量村中建設事宜。閑下來時,他有時會與記者讨論連樟村的發展方向。

如今的連樟村村集體收入已突破165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2萬多元。

在脫貧攻堅戰中,連樟村一個都沒落下。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連樟村一個都沒少。

南方日報記者 徐勉 吳揚 陳詠懷 焦瑩

統籌:駱骁骅 張由瓊 張錦标 徐勉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