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河對岸
齊桓公小白,是被史學界公認的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其與晉文公重耳(齊桓晉文之事)常并稱,而被認為是諸侯稱霸的巅峰。但齊國的霸業卻與晉國、楚國不同,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是晉楚争衡,晉、楚的霸業都各自維持了一兩百年之久,而齊國霸業卻昙花一現,很快就衰落下去了。那為何齊國能第一個稱霸,卻又一世而衰呢?
齊國稱霸的先決條件:齊國的始封君為呂尚(姜太公),不但最擅於兵事,還與周室有姻親(呂尚之女邑姜,為武王之後,成王之母),故很受周王室的倚重與信賴。齊國是周王室鞏固東方最為重要的一塊砝碼,受封之初,就很具實力,而初具大國規模。
再則,因周王室遠在關中,對東方的夷商殘餘勢力鞭長莫及,便賜予齊國在東方的征伐之權(史載:..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即意味着齊國可以名正言順地擴張,而齊國的四周又為萊夷部落,發展空間特别大。經曆了三四百年的經營與擴張,至齊桓公之父齊僖公在位,齊國已經被稱為“小霸”,“齊大非偶”的曆史典故便産生於該時期。
那為何齊國的霸業,不能像晉、楚兩國那麼持久。僅曆一世,甚至齊桓公在位的後期,齊國的霸業便衰落了呢?
第一,齊國經濟富裕,士卒的戰争意願不強。齊魏馬陵之戰,孫膑以“減竈計”而誘龐涓,即是利用了“齊”号為“怯”,“彼三晉之兵素輕齊”的心理。齊人怯弱畏戰,是聞名於諸侯的,而這背後的原因,齊國有“漁鹽之利”,又經管仲的變革,而使齊國商業、手工業繁盛、百姓富足。而齊國(地)也一直是我國先秦兩漢時期最為富裕的地區,而越是富裕的地區、其謀生的渠道多樣,士卒的戰争意願就越低。
管仲在《管子 · 儲蓄》篇中便說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戰國時期,商鞅的變法,便與管仲的變革,正好相對。商鞅利用秦國的貧窮落後,将“斬敵首與功名富貴”相挂鈎,“獎勵耕戰、利出一孔”,以激發秦人對戰争的狂熱之心。可以說管仲變革,使齊國變富,而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
第二,齊國“軍制”的落後,也極大地制約了齊軍的戰鬥力。荀子與臨武君曾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而說道: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锱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偷 ,則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複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即是說:齊國軍隊特别崇尚“匹夫之勇”,打打弱國、抓抓蟊賊還行,而遇強敵,則立即潰散。齊國的國君,在曆史上也都非常崇尚“勇士”。齊莊公在位期間,曾設立了“勇爵”,祿比大夫,但必須力舉千斤,射穿七劄者,方與其選。先得殖綽、郭最,賈舉、邴師、公孫傲、封具、铎甫、襄尹、偻堙等九人。後又得晉國栾氏的州綽、邢蒯,又選盧蒲癸王何等等。
齊國的聞名“勇士”是曆史記載最多的,除此之外,還有孟姜女丈夫的原型杞梁,被晏子以“二桃殺三士”的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以及戰國時期為秦國效力的孟贲(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齊孟贲(也作孟說)之徒并歸焉,孟贲生拔牛角”),蒙恬的先祖蒙骜也是聽說秦武王好勇,才從齊國來到了秦國。齊國這種崇尚“匹夫之勇”的軍制,是不足以大規模激發齊軍戰鬥力的。
第三,齊桓公死後,諸公子争位而帶來的長期内亂,也使齊國實力大減,而無力維持霸主地位。齊桓公患有嚴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又寵幸六位姬妾,禮數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為公子無虧、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餘妾媵,雖多亦有子,但地位卻不能與這六位相比。
而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賤,安分守己。其餘五位公子,各樹黨羽,互相猜忌。齊桓公病重時,諸公子相攻,其被築起高牆,圍在宮内,活活餓死。而齊桓公的屍體橫卧了六十七日,屍蟲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後當上了齊侯之位,可見諸公子争奪之激烈。齊國的這次諸公子争位,直接就讓出了霸主之位。緻使擁立公子昭(齊孝公)繼位的宋襄公,都有“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感覺。
第四,晉國、楚國的強勢崛起,也使齊國再難重拾霸主之位。雖然齊國被賦予東方的“征伐之權”,但畢竟是異姓諸侯。而晉國卻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之後,最為正宗的宗室,其對華夏諸侯的号召力是齊國無法比拟的。
而楚國崛起於南方,強勢北進,而楚國的實力其實已經在齊國之上。齊桓公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面對強敵楚國時,還是不敢戰。楚國的“罪行”在於向北擴張,威逼華夏諸侯,周之宗室、漢水諸姬幾乎被楚國吞亡殆盡。齊國卻不敢拿楚國吞并漢水諸姬姓國說事,偏拿一些無關痛癢的雞毛蒜皮說事。其實就是避重就輕,想逼楚國服個軟、認個錯,好在小弟們面前找回一點做大哥的面子而已。
而楚國與齊國又沒有直接利益沖突(風牛馬不相及),也不願意硬拼,無論是勝是負,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徒使自己的軍力受損,不利於楚國在南方的霸業的維持與擴張。故而,楚國也樂於認個錯,既不割地、又不賠款的,不就貢獻點“包茅”嗎?那玩意又值幾個錢?
齊桓公也并沒有遏制住楚國勢力向中原的伸展,楚人與齊桓公會盟後不久,楚成王便親自率軍北上圍攻齊國的盟國-許國,迫使許國國君肉袒謝罪。接着楚國又向東滅掉齊國的與國--江國、黃國,而對此,齊桓公也都無能為力。管仲去世之後,齊桓公變得極其昏聩,就更不能與楚國争鋒了,而楚國卻更顯蓬勃,華夏諸侯迫於楚國的壓力,而紛紛與楚國暗通款曲。數年之後,曆經磨難的晉文公在秦國的幫助之下,回到繼位為君,晉國的政治得以穩定。此後,便進入了晉楚争衡的時代,齊國是再難重拾霸主之位了。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