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吳四大都督之一魯肅

東吳四大都督之一魯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19:34:06

東吳四大都督之一魯肅? 魯肅:字子敬 身份:東吳謀士,東吳第二任大都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東吳四大都督之一魯肅?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東吳四大都督之一魯肅(江東第一謀士第一都督)1

東吳四大都督之一魯肅

魯肅:字子敬

身份:東吳謀士,東吳第二任大都督

父:不詳 母:不詳

兄弟:不詳

配偶:不詳

子:不詳

魯子敬是東吳最有大局觀念的謀士,是第一個預見到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勢的謀士。這個絕對是他的專利,至于孔明則是後學晚輩。正史中将鼎足而立的謀略歸于魯子敬,宜也!

很多人以為魯子敬這個人忠厚老實,不幫周瑜殺孔明,讨荊州屢屢空手而回,是三國裡一個庸才。持這種觀點的應該不在少數。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三國演義。我最初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喜歡劉備,不太喜歡曹操。每次見劉備敗仗,都很難過,但每次見他逃出大難又非常高興;每次讀到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就不敢往下讀了,生怕關羽死了;每次讀到劉備他們死了之後,就不想往下讀了,因為英雄都死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不夠精彩。

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相同的經曆。我以前對别人說孔明造成了關羽的死,不以為然。但直到我讀此書十餘次後,漸漸發現,原來不是那麼回事兒。劉備并非那麼仁義,曹操并非那麼奸詐,孔明并非那麼厲害,魯肅并非那麼平庸,周瑜并非那麼量小,張飛并非那麼魯莽,劉禅并非那麼無能......

當年,孫策身死,周瑜成為東吳顧命大臣。周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建議孫權廣納賢才。而周瑜推薦的第一個人材就是魯肅。

通過周瑜,我們知道,魯子敬幼年喪父,事母至孝,其家極富,其人極豪。周瑜當年做居巢長的時候,因缺糧,向魯子敬借。子敬指着家中一個裝有三千斛米的谷倉相贈。周瑜于是認為魯子敬有異才。待和他交談,周瑜十分高興,此人确實是個奇才。

想想看,周瑜是何等心高氣傲,連曹操他都看不入眼,現在卻将這麼一個人引薦給孫權,這麼個人,難道會是個平庸之才嗎?

而孫權自得到魯子敬後,對他十分敬重,和他談論,終日不倦。

有一次,孫權留子敬共飲,天晚了就和他同榻共眠。

晚上的時候,孫權半夜爬起來問子敬安天下之計。

于是子敬說曹操就好像項羽,建議孫權做齊桓公和晉文公之類的人物。并指出天下将幾分,而東吳是一足,可以憑借東吳以待天下變化。然後他建議孫權趁着曹操顧及不上東吳的時候,剿除黃祖,讨伐劉表,将長江收為己有而據守,然後稱帝,進而圖謀天下。

這就是東吳魯子敬版的隆中對。

仔細想想就會明白,魯子敬此計比孔明隆中對策要高明許多。

首先,魯子敬第一個提出鼎足而立,比孔明早了不知多少年。而此時天下的局勢尚不明朗,袁紹在北,曹操在中原,兩雄尚未交鋒。世界還是多極化的,而東吳勢力不強,他此時就有天下之志,可謂壯哉!

其次,他早就看出荊州是東吳利益之所在。東吳要強大,勢必取荊州。從後來的事态發展來看,子敬這個人也是順勢而為,絕不強求。

第三,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東吳就是按他的規劃來發展的。而孔明的計劃隻施行了一半就施行不下去了。

由此三點,足見子敬比孔明高明。

曹操平定河北後,兵鋒直指東南,荊州劉琮束手,長江天塹已與東吳共有。當此之時,東吳群臣皆主降,獨子敬一人力排衆議,主張武力抗曹。

魯子敬之心,不可量也!

子敬還請命往荊州結交劉備,商議兩家一起合并破曹。此舉正中孔明下懷,于是孔明過江。周瑜回來之前,一直是魯子敬一個人頂着壓力,扛着東吳群臣,數次力谏孫權,不遺餘力。周瑜回來後,他帶着孔明拜訪周瑜,最終使周瑜下了決戰的決心,從而也使孫權決議抗曹。

我覺得,最顯示魯子敬智慧的,一是鼎足之論,一是周旋于周瑜和孔明兩個人之間。

可能很多人覺得,在周瑜和孔明之間的魯子敬,就是個愚人,或者說他兩邊倒,兩邊都不得罪。其實這是很愚蠢的一種看法。

試想一下,孔明和周瑜是當今天下兩個絕頂聰明的智者,要周旋于他們兩個之間,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呢?是跟他們兩個鬥智一較高下呢,還是大智若愚呢?

毫無疑問,當然是後者了。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子敬的表現。

周瑜派諸葛瑾遊說孔明不得後,存心要害孔明。于是教孔明去斷曹操糧道。孔明不好推辭,隻好答應了。

魯子敬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于是來探聽孔明虛實。于是孔明故意激子敬和周瑜。子敬深知周瑜的性格,于是将孔明的話,原封不動的轉達周瑜,周瑜乃止。這是第一次。

周瑜計殺蔡瑁、張允後,使子敬去探聽孔明消息。孔明直言不諱,後卻教子敬為他隐瞞。子敬答應得好好的,回頭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周瑜。

這不是魯子敬兩面三刀,而是他知道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時候不可以說。

以孔明的智慧,難道他不會見招拆招嗎?既然他對子敬直言不諱,自然是他有後招可以對付周瑜,哪裡需要子敬為他隐瞞呢?如果真的需要隐瞞,有何必要對子敬言明呢,不如索性連子敬都瞞住,不是很省事兒嗎。

子敬清楚孔明的本事,答應他是出于朋友之義;而後頭就告知周瑜,是為下屬之忠。再說了,即使周瑜要害孔明,自己還可以幫忙周旋的嘛!

周瑜見一次不成,于是又生出一計,子敬追問,是想先弄清楚,好準備方法解救。隻是周瑜沒說。

2

次日,周瑜教孔明督造十萬支箭,以十日為限。孔明卻隻要了三日。

子敬來見孔明,孔明責他不該将他的話明告周瑜,并非真責,而隻是為了要子敬内疚,不得不幫他而已。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所以,讀演義這些章節的時候,孔明刁鑽,我們不以之為卑鄙;子敬忠厚,我們不以之為愚蠢。

孔明向子敬索要些船隻等物,并讓他不要告訴周瑜。子敬備齊了船隻等,這次卻并沒有告訴周瑜。不是他為了朋友之義而罔顧主臣之忠,而是一種更大的忠,忠于江東基業。我們後面再說。子敬知道這次如果跟周瑜言明了,那孔明就死定了。

二蔡詐降,子敬未必看不出周瑜的真正用意。他問周瑜則是故意為之。

周瑜将計就計,諸将未必都明白,如果諸将不明白,自然會私底下議論。以子敬和周瑜的關系,子敬問了,周瑜尚且如此回答他,那麼諸将也就會打消疑慮,不會再私下議論而使計謀外洩。

用自己來堵住諸将的嘴,表面上看上去好像他很愚蠢颟顸,但實際上他卻是孔子所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者也。而他去問孔明,則是照樣去探聽孔明虛實而已。

周瑜打黃蓋,子敬定是要求情的。因為他看出周瑜的本意來了,所以要向周瑜求情才顯得周瑜是真在打黃蓋,而不是做戲。如果所有人都不求情,那麼可怕二蔡都看出他們是在做戲了。

子敬去見孔明,也是為了看看孔明的看法。孔明告知後,教他不要告訴周瑜。子敬來見周瑜,卻也不敢明言。

從他開始的時候,凡事都實說到現在的不敢明言,他是态度耐人尋味。

此時子敬已然明了,周瑜是不會和孔明善罷甘休的。如果再如實跟周瑜講,那麼兩人勢必會起更大的沖突。如果周瑜要先除去孔明,那麼他魯子敬也是無可奈何的。然而,孔明現在是不能死的。

一,孔明是子敬帶過江的,子敬對他有責任。如果孔明死了,他沒法向劉備交代。

二,如果孔明死在東吳,那麼剛剛建立起來的孫劉聯盟勢必瓦解。

更壞的是,誰也不能保證劉備會不會進攻東吳。如果是這樣,東吳就有滅頂之災,而他制定的計劃就全部落空了。

所以于公、于私,孔明都不能死,至少他現在不能死,特别是不能死在東吳。

對于孔明和周瑜,子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潤滑劑。緩和兩人的矛盾,使他們盡量同心協力,共同抗曹。

周旋于勢同水火而又聰明絕頂的兩個人中間,隻有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勝任。子敬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已經很清楚子敬幾次讨荊州都空手而後的事實和經過了。可是,卻并非誰都明白他是良苦用心。

赤壁之戰後,天下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先是袁紹破産,曹操一強獨大,江東無法獨立抗曹;而劉備更弱,更是擔當不起抗曹的重擔。弱國如果想自保,唯有結盟一途。現在劉備已經占了荊州,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即使抗曹東吳出力再多,荊州現在在劉備手上。除非兵戎相見,否則目前劉備是不會交出荊州的。但如果兵戎相見,那麼曹操必定會坐收漁利。到時不要說荊州得不到,整個東吳也會覆滅。

這種結局,是曹操最願意看到的,卻是子敬等最不願意看到的。

周瑜隻着眼于眼前利益,他沒有大局觀念。他隻看到自己在赤壁能敗曹操,在他看來,即使他武力拿下荊州之後,也照樣能夠抵擋曹操。這個我倒不那麼樂觀。

赤壁之戰之所以能對峙那麼久,曹操沒有盡起大軍殺将過來,就是因為孫劉達成了聯盟,掎角之勢已成。大江之上最忌分兵,而水戰是曹操的短處。他們互相牽制着,使得曹操無暇分身去攻打其中一家。如果他攻劉備,則東吳勢必攻擊他的大寨;反之亦然。要不然,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殺來,江東齑粉矣!還用得着等你黃蓋來投降,讓東風起了然後燒光我嗎?

從這個大局出發,子敬雖然每次去讨荊州,但他每次都知道,荊州他是讨不回來的,他也沒想現在讨回來。所以後來,盡管他邀請關羽單過江,卻仍然沒把他怎麼樣。難道他真的不敢或者不能把他怎麼樣嗎?非也!顧全大局故也!

3

周瑜受傷回柴桑養病,子敬去合淝軍前。孫權親自迎接,下馬站着等他過來。衆将皆大驚異。

孫權問子敬,今天我下馬相迎,夠尊顯你吧!

子敬說,這還算不上。

孫權問,那怎麼樣才算尊顯你呢?

子敬答曰,隻有主公威加海内,平定天下,成就帝業,使我能夠名垂竹帛,這才是真正的顯我。

孫權撫掌大笑。

魯子敬者,妙人也!

周瑜死後,魯子敬代替周瑜成為東吳的大都督。

他做的第一件事,跟周瑜如出一轍:薦人。

他推薦的這個人,就是龐統——當初獻了連環計的、跟孔明齊名的龐統。可是,孫權沒有啟用他。龐統有去志。如果換做是周瑜,恐怕龐統的性命就不能保了。但是,他是子敬,不是周瑜,他建議龐統去投劉備,而且寫了封推薦信,讓龐統去找劉備。這種心境,當真是寬大。

但是子敬當上都督後,很少親自統兵作戰,打仗倒成了孫權的事兒了。正是因為他在東吳當都督,所以東吳和荊州也沒有什麼大的摩擦,曹操也沒有機會可乘。劉備得有機會去收川,發展自己的地盤。

建安二十二年,魯子敬身故。

我們先不去評價這個人,我們拿他來跟周瑜比較一下,看看他勝在哪裡。

首先,子敬比周瑜有大局觀念。

這個前面我已經講過了。

其次,子敬比周瑜更能容人。

周瑜容得下的,是不如他的,或者是不那麼鋒芒畢露的。所以孔明、龐統他都容不下。龐統在江東那麼久,沒見過孫權,也沒有明文記載他見過周瑜。周瑜用他,是當自己的幕僚的那種。魯子敬和諸葛瑾因為為人忠厚,不會威脅到周瑜,所以周瑜容得下他。

而自己就對待龐統的态度來看,他就勝過周瑜多矣。

第三,子敬比周瑜高明。

無論是周瑜還是孔明,他們都是那種高士,他們往人群中一站,馬上就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人們一眼就能夠認出來。

而子敬呢,你把他往人群中一放,等你轉個身,回下頭,可能你就找不到他了。就像曹操說的,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隐介藏形。或許,你沒見過他吞雲吐霧,但他确實是可以隐介藏形的人中之龍。

另外,孫權以周瑜為臣,以子敬為師,僅此一點,高下立判。

當年,魏文侯問李克該以魏成還是翟璜為相,李克沒有明言,隻是教魏文侯察人的方法。李克遇到翟璜,翟璜問起誰将為相,李克說是魏成。于是翟璜自陳功績,并舉出他舉薦的幾個人如吳起、西門豹、樂羊等,認為自己不比魏成差。

而李克則說,魏成舉薦的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人,魏文侯皆師之;而吳起等人,文侯皆臣之。于是,李克認為,翟璜無法和魏成相比。連翟璜也豁然開朗。

他,無愧于孫權,無愧于周瑜,無愧于孔明,無愧于荊州,更無愧于江東,即使他死了,他也心安理得,沒有什麼過錯。

唯一的遺憾,應該說荊州還沒得到。不過,現在時機還不到,總有一天荊州還是東吳的。

江東沿着他制定的策略,經過幾十年發展,最終克成帝業。他的高屋建瓴,高瞻遠矚,令人欽佩。

他比周瑜、呂蒙有大局觀念,比孔明更有大智慧,比曹操更真誠忠厚,鼎足之論确實前無古人,高瞻遠矚。

其人大忠大義,大智大慧,足以為王者師。

生平似乎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為人行事卻高人一等。

看不出高明而近乎平庸,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多少人被他瞞過了,他确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妙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