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現場。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8日訊(記者楊絲涵 通訊員甘思麒)7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生态投資發展集團所屬碧水集團公司獲悉,武漢市水體淤泥處置工程一期正在進行最後的調試,即将投入運行。今後,武漢江南片區的雨水管網淤泥将有妥善處置的“好去處”。
項目現場。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統計數據顯示,全市6個中心城區的雨水管道淤泥年清撈量達45萬立方米。目前,大量的淤泥存放、處置是棘手問題。
項目現場。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項目現場。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水體淤泥處置工程一期位于武昌黃家湖污水處理廠南邊。該項目是将武昌區、洪山區及江夏區每年雨水管道及少數明渠清理出來的淤泥,通過泥罐車運送至此,再經過儲泥池、淤泥接收車間、篩分平台等處理工序,對其進行處理。
“目前,水體淤泥處置項目在全國其他城市并不多見,且正在運行的項目每日的處置體量較小。”據項目負責人康忠介紹,淤泥處置工程處理規模為500噸/天(含水率80%計),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集中處理雨水管道淤泥項目。
據了解,以往全市的雨水管道淤泥是通過各區疏撈隊進行疏撈,再自行處理,其方式較為分散,容易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且淤泥的存放、轉運、處置問題都難以解決。該項目正式運行後,淤泥進入處理間内會曆經粗篩分、細篩分、泥粉細砂篩分,最終劃分為大件垃圾、細沙礫石及泥粉。“其中粗細砂和礫石可用于建築底料回用,以往無用的淤泥現在能夠變廢為寶,還能減少二次污染,排水管涵淤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更加綠色環保。”
工作人員正在監控室進行數據監測。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廠區内的管道、設備已全部安裝完畢。不少工人正在對廠區内的儲泥池、喂料倉、除臭風道等設備進行調試,轟轟作響。監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正顯示着各項數據,工作人員對其仔細記錄。據了解,該項目處理線每小時處理能力約為30噸,一車淤泥從進場到完成篩分,約需要30分鐘。
“水體淤泥處置工程屬于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态環境的民生工程。”康忠稱,項目建成運行後将有效提升城市水體淤泥處置能力,為群衆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編輯:侯方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