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作家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鋪陳出中國農村生活的遼闊畫卷,字裡行間湧動着作家的藝術追求與美學探索。自1993年出版後,《白鹿原》出版重印了多個版本,迄今累計發行逾200萬冊,并獲得茅盾文學獎。近些年,小說連續被改編成舞台劇、話劇、秦腔、電影、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這部經典何以經得起不斷深挖與延展?日前出版的散文随筆集《願白鹿長駐此原》,袒露了陳忠實生前寫《白鹿原》前後所經曆的一切,以《白鹿原》創作手記為主,披露小說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和長達六年的心路曆程,是解讀《白鹿原》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在散文裡,小說家們是藏不住的。在這裡,他們把自己和盤托出,與最真實的靈魂照面。
“小說家的散文”系列叢書
《願白鹿長駐此原》
陳忠實 著
河南文藝出版社
“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白鹿原》開篇,擁有讓人過目不忘的魔法——人物、情節、時間的重新整合,在簡短概括中張力十足。讀者借此遊入,漸漸沉醉于陳忠實恣肆的語言汪洋。白嘉軒、鹿子霖等人物,得意着或又失意了,歡笑了旋即又痛不欲生了,剛站起來快活走幾步又閃跌下去了……
1988年4月,陳忠實回到西安東郊灞橋區西蔣村祖居小屋,最開始是用大筆記本放在膝蓋上寫,後來坐在小竹凳上趴着小圓桌寫,1989年完成草稿,後修改數遍。靠着冬天一隻火爐,夏天一盆涼水,陳忠實的筆在老家小圓桌上爬行了近4年。屋前種下的一棵小梧桐也長成了胳膊粗、圓傘大遮蔭的大樹。50歲的他曾感慨:“我跨進被習慣上稱作老漢的年齡區段了,第一次感覺到生命的短促和緊迫……如果死時沒有自己滿意的一部小說墊棺做枕,我一生的文學夢就做空了。”
1992年3月,陳忠實寫信給時任《當代》雜志常務副主編何啟治,準備将新鮮出爐的《白鹿原》手稿交給《當代》發表,信中稱仿若“将生命交付了出來”。何啟治念念不忘讀完這篇小說後“石破天驚”的驚豔感。編輯部的高度評價讓陳忠實興奮地“噢噢叫了三聲跌倒在沙發上,眼淚傾濺出來”。
談到《白鹿原》的創作過程,書中陳忠實如是描述:“在我畫完最後一個标點符号——省略号的六個點的時候,兩隻眼睛突然發生一片黑暗,腦子裡一片空白,陷入一種無知覺狀态。我坐在小竹凳上一動也不能動,是挺着脖頸木然呆坐,或是趴在攤開着稿紙的小圓桌上,已經無記。待到眼睛恢複光明也恢複知覺,我站起身跨過兩步挪移到沙發上的時候,才發覺兩條腿像抽掉了筋骨一樣軟而且輕。”
2017年陳忠實去世引發文化界一片悼念。從陳忠實的文章中不難發現,他意識到,生命經驗對創作的重要性,換言之,一位作家能否從外在的生活經驗表象,進入到生命内在的心理體驗、情感體驗以及思想升華,決定了他筆下作品的力度和“成色”。陳忠實打了個比方,這種進階,如同生命形态蠶繭裡的“蠶蛹”羽化成“飛蛾”,其中關鍵的是心靈和思想的自由,以及對社會生活理解和開掘的深度。
陳忠實說過,作家傾其一生的創作探索,說白了,就是“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尋找到了,作家的獨立個性就彰顯出來,作品風格也得以呈現。他曾以魯迅小說為例說,《阿Q正傳》和《祝福》的語言形态截然不同,《狂人日記》《藥》《在酒樓上》也都氣象各異。“不同文化心理結構的人物,直接影響到作家的語言選擇。用寫阿Q的文字無法寫祥林嫂,用寫祥林嫂的語言也寫不成酒樓上的男女。”陳忠實總結道:作家面臨不同質地和性情的寫作對象時,選擇最恰當的語言形式,大抵就是創造。這對當下文學創作依然頗具啟發。
《願白鹿長駐此原》呈現了真實的、有溫度的陳忠實,我們看到他有與普通寫作者無異的焦慮、迷茫,也能傾聽一代文學大師的内心獨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1、夏秋最佳,冬季可滑雪。
2、長白山的主要景點為天池、長白瀑布群、聚龍泉、黑風口等等。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