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跟風”一詞,通常帶有貶義,指的是盲目跟從他人,沒有主見。
很多時候,人們盲目跟風都是基于“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這是一種危機意識,有的人跟風是為了避免更大的危機,而有的人卻是想以此牟利,滿足其個人私欲,
那麼有沒有思考過,跟風行為的背後,是否有着更為普遍的心理機制?
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現象其實被稱為“從衆(conformity)”,下面将以這類心理現象為切入點,為大家介紹這類行為對生活的影響。
從衆對生活的影響從衆指的是個體的思想與行為由于群體直接或者隐含的壓力,被引導向與多數人相一緻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在社會心理學中,我們主要研究的是個體在受到社會影響後的變化,因此在從衆現象中,我們的切入點在于個體。
從衆不僅包含行為的跟從,也包括思想的跟從,比如,當你看到某家店鋪門口排起長隊,而另一家門可羅雀,你便會更加傾向于前者,這是行為方面的從衆。
此外,如果你身邊的所有朋友都贊同金錢至上,你的思想也不得不向他們妥協,這是思想的從衆。
當然,思想和行為的從衆通常無法完全區分開來,但我們必須明白社會對于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就連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或許都不是完全受自己控制。
不妨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的從衆行為,當你走在街上,你發現很多人突然盯着某個方向看,你是不是也會不由自主地轉移視線?
在從衆行為中,我們作為個體,跟從的對象隻能是群體,即多數人,這是為何?你可以認為“多數人”具有更加強大的說服力,也可以将其視為生物的群居本能。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生存于社會中,總會尋找一定的參照物為自己的行為定向,比起某一個體的行為,群體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明顯要大得多。
這些都是群體施加給個體的隐含的壓力,那麼直接壓力又是哪些?
當你正在參與公司會議,老闆要求所有員工針對某項提議舉手表決,你如何選擇?這就是一種直接壓力,當所有人把目光投向你的時候,我想你沒辦法做到平心靜氣,于是你還是選擇了随大流。
在從衆行為中,壓力可以是隐含的,也可能是直接的。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即使沒有确切的說明,我們也能感知到情境的變化和情況,從而作出跟随群體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往往認為隻有當自己在空間上身處于某一群體中,才會産生從衆行為,但研究發現,即使此時此刻你是一個人,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例如,深夜時分,你仍感到精力充沛,想要放首嗨歌宣洩一番,但你知道你不能将音響開到最大聲,因為其他居民已經睡覺,你不能允許自己吵到他們。
亦或是你與身邊其他任何人都沒有交集,你專注做自己的事情。例如在地鐵上,但你知道你不能做出格的事情,因為别人随時都有可能注意到你。
可見,群體對于個體的影響無處不在,哪怕你一個人,哪怕你沒有身處特定群體,你依然會受到他人影響。
中國有句古話:槍打出頭鳥。我們從小到大也都被教育要低調做人,這樣的社會文化使得中國人更加容易從衆。
細化研究表明,美利堅普遍崇尚個人主義,美國人民的從衆行為明顯少于中國人,這再次印證了社會文化對于從衆心理的作用。
在中國這樣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想要堅持自己的觀點,遵從自己選擇的道路,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做支撐,那麼大部分普通人都會選擇跟從群體,以此減少自己的焦慮感。
心理學上認為,從衆就是一種适應社會環境的心理機制,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人們當然可以一意孤行,但有時候迫于壓力,例如為了給别人留下好印象,或是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出衆”,就不可避免地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
關于從衆這一社會行為,相信不少人都抱着一種排斥心理,如同“跟風”一般,在許多人眼裡,從衆就是沒主見,隻知道被别人牽着鼻子走,但實際上,從衆也有好處。
我們既然生長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裡,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深刻的影響,沒有誰能夠從小到大刻意避免生活環境對自己的影響。這種影響使得我們與他人契合,也使得我們的價值觀符合主流文化,這對于我們的人際關系有着莫大的意義。
試想,你身邊的所有人都認為助人為樂是一種值得推崇的價值觀,可你卻堅持功利主義思想,如果沒有可見的報酬,你便拒絕任何對他人的幫助。
這樣的性格顯然難以得到他人的承認,如果你拒絕在所有方面從衆,你将在社會上寸步難行,這便是從衆能夠适應社會的積極意義。
網絡上的從衆現象
對于那些常年混迹于各大社區論壇的資深網民來說,網上的從衆現象可謂是五花八門。最經典的一類常出現于觀點類帖子下面,一旦某類觀點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他持相反觀點的網友便不敢多言。
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他們的行為都屬于從衆,都是一種跟随群體的行為。試想,如果熱門評論區全都是贊同、支持類的言論,你還敢去唱反調嗎?如果你這樣做了,等待你的勢必是一場單方面的攻擊。
在這樣的評論區背景下,逐漸衍生出一種“帶節奏”的行為,隻要某些人想要達成某種輿論目的,便會雇傭大量“水軍”發布符合其目的的言論,有可能是為了淨化評論區,也可能是為了群體的競争。總之,這一切都讓廣大網友在評論前變得謹慎起來。
在各大購物網站或是外賣平台上,“刷單”、“刷好評”的現象屢見不鮮,商家們為了營造出自家生意火爆、産品質量好的氛圍,不惜花費重金雇傭刷單人群。
站在買家的角度思考,想要買到好貨,那麼第一選擇當然是那些銷量高、好評多的店鋪,這種思想正好讓自己落入商家的陷阱。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這種選擇其也是一種從衆心理,而商家的行為與生活中那些花錢找人排隊從而吸引更多顧客是一樣的。
當然,對于那些資深買家來說,好評和銷量并不能作為衡量産品性價比的唯二标準,他們還會關注店鋪的三大評分、差評數以及買家們的回答,總之,這些人有更多的經驗,比較能夠抵抗商家的從衆圈套。
從衆無處不在,我們不可避免會受到他人影響,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學會思考并分辨從衆的陷阱。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利用人們的從衆心理牟取錢财,在适當的時機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技能。
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從衆現象大家每天上下班途中應該能夠看到這樣一幕場景,斑馬線前紅燈亮起,所有人都停下腳步,但隻要有人帶頭闖紅燈,那麼其他人大概率也會跟從。
有時候,這是因為馬路和斑馬線的信号燈存在時間差,人們為了節省一點時間便開始動身。但有時候,一些人故意闖紅燈,其他低頭看手機的人以為綠燈已亮便開始動身,此時便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這樣的從衆基于人們以往的經驗,即隻要有人開始動身,那麼就一定是綠燈亮了,殊不知這種從衆行為有時候會讓你丢了小命。
這給人們提了一個醒,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振作精神,用自己的雙眼分辨信号燈,紅綠燈前沉迷手機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在從衆的概念中,我們提到過一個詞,即“壓力”,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從衆行為确實與壓力密切相關。
比如,當老闆在群裡發送一則通知,如果沒有人回複“收到”,那麼其他人也大概率不會回複,但隻要有人帶頭,其他人便很可能跟從,并且跟從的人越多,剩下的人壓力越大,這與社會作用力理論的觀點是一緻的。
總之,很多從衆行為都是迫于無奈,但不管如何,從衆始終都是一種适應社會的行為,但它也可能會帶來危險,人們必須保持警惕。
看完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對“跟風”都有了不一樣的見解。在社會心理學中,從衆屬于“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這一研究領域,除去了從衆,依從(compliance)和服從(obey)也是非常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們三者之間既有區别,也有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