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則新聞震驚到了小編我。說的是什麼呢?講的是一位血糖偏高的青年,原本是為了降血糖,就去參加了辟谷夏令營,沒曾想到,血糖不但沒降下來,反而引發糖尿病并發症,兩根腳趾頭壞死,不得以切除才得以保全性命。從醫療角度分析,糖尿病病人辟谷,最終導緻死亡,可能有兩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嚴重低血糖,休克。二是脂代謝紊亂引起的酮症酸中毒。
當人體處于嚴重饑餓狀态時,體内糖分不足,會動用脂肪。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脂肪細胞是一個房間。房間裡主要住着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從房間裡跑出來,會分解成長鍊脂肪酸和甘油。長鍊脂肪酸,是饑餓期間主要的能量來源。但是長鍊脂肪酸不能被人體組織直接應用,必須先在肝髒分解。肝髒分解長鍊脂肪酸後,會産生能量(ATP),這些能量被人體肌肉等組織利用,就是饑餓期間人體的主要能量供應方式。(按:那些說節食的時候人體不分解脂肪,是瞎扯淡的。)
但是,長鍊脂肪酸在分解的過程中,會常生一系列的中間産物,統稱為酮體(不是胴體,别想歪了)。脂肪酸越是氧化不全面,越會産生更多的酮體。這種大量酮體在體内堆積的狀态就是饑餓性酮症。(舉例:硬脂酸β-氧化的總反應方程式:CH3(CH2)14COSCoA 7NAD 7FAD HSCoA 7H2O——→8CH3COSCoA 7FADH2 7NADH 7H ??)
其實酮體并非一無是處的。比如說,當人體糖分不足時,腦組織可以直接攝取酮體作用營養成分。所以,人在饑餓的狀态下,是挺清醒的。但是當體内酮體堆積過多,超過人體代謝能力,會導緻人體血液PH變化,引發酮症酸中毒。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态,會直接導緻昏迷乃至死亡。那麼,什麼時候長鍊脂肪酸分解得不全面呢?在生化中說到,長鍊脂肪酸必須在線粒體裡面進行燃燒。但是線粒體是一個很有性格的角色,不允許長鍊脂肪酸在它的世界随便進進出出。
所以長鍊脂肪酸必須要有一個合适的載體,幫助他偷偷地進線粒體,打槍地不要。沒有這個載體,那就一個字:難。這個載體是什麼?我們先埋個伏筆。回過頭來看新聞,對于一個糖尿病的病人來說,無論是分解脂肪的能力,還是代謝酮體的能力,都比正常人差,所以在饑餓狀态下,比正常人更容易誘發酮症酸中毒,在飲食控制的過程中,必須非常小心。(按:新聞裡說這個人隻是血糖輕度異常,這句話我是不大信的。)
那麼糖尿病病人到底能不能通過“辟谷”來減重甚至達到治療的目的呢?答案是:……我先說理由吧,免得被打。國内很多牛X三甲醫院的内分泌科都參加了一個臨床觀察。對于剛剛發現的2型糖尿病,在評估合理的狀況下,可以使用半個月的胰島素泵進行治療。治療後,病人可以維持半年甚至一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血糖穩定,不需服藥。
這個胰島素泵治療是什麼意思呢?他是用來模仿人體胰島分泌胰島素的節律,從體外補充胰島素。簡單來理解,因為一個人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态,加上胰島素抵抗(這個概念我在公衆号裡解釋過很多遍了),胰島要拼命地分泌胰島素。胰島幹活幹得很累,逐漸幹不動了,所以就血糖控制不好。胰島素泵的作用,就是讓胰島好好休息半個月,去度個假,浸個溫泉,泡個妞。回來以後,又是一條好漢。
辟谷可以模仿胰島素泵的工作原理。通過這種強烈的飲食幹預,使人體的血糖穩定在相對較低的狀态,胰島休息。但是這個長期(3天以上)的辟谷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是,如何确定血糖相對較低但是穩定的狀态?答案是監測血糖。一天至少4次,多達8次的血糖實時監測,讓你的監護者,知道你的确處在安全的狀态。
不幸的是,大多數辟谷者,包括辟谷的老師忽略了這一點。這是悲劇的來源。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醫院裡作為監護人,幫助一名糖尿病患者執行了一次為期7天的與辟谷有類似之處的:禁食。這名病人,在入院之前,使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最高達30個單位,同時使用兩種口服藥物。血糖勉強維持在8mmol/l左右。
但她強烈要求禁食。在充分考慮之後,我給她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計劃。其中,前期準備多達5天。在這個階段,我逐步減少她的進食量,同時減少她的藥物使用量,并且非常嚴密地監測她的血糖。在開始禁食的時候,她已經不再使用胰島素,血糖也非常穩定。
進入禁食期之後,我還減少了她的口服藥用量,并且将血糖監測次數提高到了8次。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有具體的其他治療方案。待會兒再說。最後,她完美地完成了7天禁食。整個禁食期間,她的血糖非常穩定,保持在4.5-6.0之間。禁食結束之後,她不用胰島素,隻用兩種口服藥,血糖仍然可以保持穩定,至今已經有将近半年了。
其實面對辟谷,歐美人種和東亞人種有着非常明顯的區别。德國人可以僅靠蔬菜汁以及一點蜂蜜水就能完美度過7天禁食期,而中國人卻餓得天昏地暗頭暈目眩。這其實跟人的體質有關。所以小編在此建議大家,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去做相應的處理和治療。最好是醫院裡所開展的禁食療法,是科學化的辟谷,是有安全保障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