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
給人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在一天之内破解重重陰謀,拯救長安
聽着就很帶感
有網友調侃,《長安十二時辰》的名字
源自《24小時》
不過前者聽起來明顯文藝多了
長安身為十三朝古都
自帶厚重的曆史文化氣息
而「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
兩者結合,很容易将人的思緒
帶入千餘年前那座繁華的城市
相比于現代機械化的「時、分、秒」
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則豐富有趣得多
▼
十二時辰以十二地支命名
各自也有通俗的叫法
▽
比如子時,又稱「夜半、子夜」
因此時正處于黑夜的中間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
醜時,又稱「雞鳴」
因此時雞開始鳴叫
所以「聞雞起舞」的祖逖
是在淩晨兩三點就起來練劍了
這跟「頭懸梁、錐刺股」有的一拼啊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王安石《登飛來峰》
/李英傑《聞雞起舞》
淩晨兩三點确實畫月亮更寫實/
▽
戌時,又名「黃昏」
因此時太陽落山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李商隐《登樂遊原》
/又想起了被中老年表情包支配的恐懼/
▽
亥時,又稱「人定」
因此時人們已經睡覺了
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此外,還有辰時别稱「食時」
午時又稱「日中」等,不一而足
▼
除了「時辰」之外
還有一些時間更短或更長的詞彙
短的難以捕捉,長的無量無邊
看得人隻想獻上膝蓋
▽
可以看到,很多詞彙都來自佛教
不論是禮佛還是品茗,都自帶高雅的氣息
用「一盞茶」「一炷香」來計時
真的是神仙想法了
▽
從一月到十二月,似乎單調了些
所以古人想出了很多風雅的紀月法
比如律呂紀月法
将音律十二調跟十二個月份對應起來
如十一月是「黃鐘」,十二月是「大呂」
十分巧妙
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歐陽修《秋聲賦》
/十二律與十二月的對應
黃鐘、大呂、夷則,都是十二音律之一/
再比如花朵紀月法
根據每個月開的花來命名
比如二月稱「杏月」,三月稱「桃月」
這一方法不僅能給月份添一層美感
還能讓人記住百花的時令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白淺醉卧十裡桃林
頗有「須當醉卧桃花雨,堪負人間三月天」的意境/
還有天象紀月法
根據月亮的盈虧變化來定義一些特殊的日子
比如每月初一,稱為「朔」,此時月球是沒有亮光的
每月十五,稱為「望」,此時是月圓之日
相應地,每月十六就稱為「既望」
每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此時月色重新歸于昏暗
因此也可以用「晦朔」來指代一個月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遊》
常見的還有季節紀月法
将十二個月分為四季
每季以「孟、仲、季」進行排行
如一月稱「孟春」,七月稱「孟秋、肇秋」等
▽
一年除了可以分為十二個月
也可以分為二十四節氣
這是古人根據氣候、物候等的變化
制定出的指導農業生産的日子
雖然它的用途如此接地氣
名稱卻毫不俗氣
比如雨水充足、雨生百谷的「谷雨」
降水增多、江河皆滿的「小滿」
天氣轉涼、露凝而白的「白露」
都像是從詩詞中來的詞彙
/春雷乍動、驚醒蟄伏在土中冬眠小動物的
「驚蟄」,十分生動形象/
▽
對于年份,古人也有很多計算方法
如「歲星紀年法」,一歲為一年
「幹支紀年法」,以十天幹、十二地支循環相配
六十年一輪回
因此「一甲子」就是六十年
/2019年是農曆己亥年(豬年)/
此外,「春秋」也指一年,這是以季節而論
十年稱「一旬」,十二年稱「一紀」
這些都還是較短的時間,若是較長的時間
道教有「一元」,佛教有「一劫」
一元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一個大劫有十幾億年
可以說是非常宏大的時間觀了
▼
中國古代的時間計算
處處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以時令花朵命名月份、以生物活動對應時辰
将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
與這個五彩斑斓的世界相聯系
一時有一時的特色,一年有一年的期待
時間不在别處,就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跟中國大部分藝術一樣
時間并不脫離現實
它承擔着指導人們生産生活的使命
比如農民根據二十四節氣決定如何耕作
天文學家根據鬥轉星移來推算天文與氣候
它又是一門實用的科學
古代的時間并不像現代這樣精确
因此也少了幾分争分奪秒的緊張感
古人不驕不躁的人生态度和逍遙從容的哲學觀
正體現在這些「差不多就行」的時間量詞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