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上善若水”後面是緊跟着“厚德載物”這句話的。上善,其實是大善,是最高的善,若水,就是像水一樣。
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經》第八章,原文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水滋養萬物,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都需要水。如果人不喝水,幾天就會死亡,而不吃食物則可以堅持二十多天,說明了水對于人的重要性。當然,如果沒有水,也不會有食物。
水滋養了一切生物,卻不居功,不矜勞,不自誇。人能吃到食物,都說是農夫的功勞,卻想不到水的作用。
《道德經》第二章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水正符合聖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美德,滋養萬物卻不占有,不自恃有功。
水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可以是冰,可以是水,可以是汽,還可以相互轉變。也就是說善其實可以是多種方式的,隻要最根本的不變,外面怎麼變都是善,這才是大善,不随着外界的變化而變化。
水能流入低窪地,潤物細無聲;水能從天而降滋養崇山峻嶺;水能結成冰,堅硬無比;水能滴水石穿,鋒利無比;水能流入小溪,穿過江河,彙入大海,容納百川。
水既能柔又能剛還能容,剛柔并濟兼包容于一身,這就是“水”的本質品性。
老子用“水”剛柔相濟和包容的品性來比喻善,認為最善的人應該是像“水”一樣的,具備水剛柔相濟和包容的品性,是善的最高境界。
水滋養萬物,天下萬物都離不開水,所以水利于萬物的,但是水的特性卻是總往下流。萬物皆願争上,不願就下,隻有水利于萬物卻不與萬物争地位。水的這一特性,合同了上德或上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無為之性,所以才有了“上善若水”這一箴言。
圖片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