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9:55:50

在農村,立春日與除夕、大年初一,都被稱之為過年,是民俗中最講究的日子,很多的民俗禁忌都是大同小異。

因立春日很少與除夕、大年初一重合,要麼前面,要麼在後面,也就是年前與年後立春。農村人們認為,除夕、大年初一是時間上的過年,而立春日則是節氣上的過年。事實上,在農村,人們習慣于将立春看成是新的一年真正的開始。

我國農村地區,有諸多的民俗風俗,至今依然在民間流傳。本文将介紹立春的三種主要風俗,也就是立春日的躲春、踩春和咬春。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農村老人說立春日要躲春)1

1、躲春

農村老話說“立春日要躲春”,在農村,躲春又叫“打春”。人們認為立春的那天,是季節交替之時,有一些人要呆在家裡不出門,不能見外人。這些人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有一些人在立春這天不躲,可以大搖大擺地出門,而他們卻要躲起來呢?

農村有些人愛說一句口頭禅:“你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呀?”按民俗說法,話中的“太歲頭上動土”,民間叫犯太歲。其來源于我國 古代的所謂“命理學”,他們專業名稱叫“沖克歲君”。

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之中,有一種稱之為值年神靈,又稱太歲神,簡稱太歲。道教太歲神共六十位,分五個小周期,十二年為一小周期。在小周期内,一年由一位太歲神值班,稱值年,一年一換,十二年一個輪回。輪到當年值年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

民間太歲的信仰,起源于我國古代的天體崇拜,古人所說的太歲,就是現在天上的木星。木星運行規律為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古人便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古人就認為,木星十二年運行一次,就像是十二個人值班一樣,得安排十二個人輪流值守。後來木星被神靈化,也就變成了十二值年神靈,即太歲神,一年有一位不同的太歲神。

東漢王充認為,太歲神并非天上之神,他在《論衡·譋時篇》說:

“太歲,歲月之神;用罰為害,動靜殊緻,非天從歲月神意之道也。”

自此以後,民間認為,太歲神是潛伏在人間的兇神,人們通常并不祭祀,其名号也鮮為人知。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農村老人說立春日要躲春)2

随着道教的發展,這十二值年神靈不斷人格化,目前可考證最早被人格化的太歲神為殷郊。殷郊為商纣王的長子,《封神演義》之中有:“殷郊為值年歲君太歲之神。”後來,民間逐步增加,有六十多人,都是人格化的太歲神,但地方不同,其名号有别。道教中則有六十甲子太歲神,并有道教神像畫像。民間依然很少有人祭祀太歲神,也很少有人知道太歲神的名号。

民間認為,太歲神既是兇神,人們就不能沖犯。如何算是沖犯太歲呢?

後來,我國古代命理學借用天文學中的太歲說法,推出一套屬相相沖的說法,認為屬相與太歲相沖。這套說法就像日曆一樣,可以長期套用,并且寫進了老黃曆,或者農家曆,六十甲子為一周期,六十年後重新使用一遍,如此反複使用。過去老黃曆之類的曆書,在農村人家,幾乎家家都有,可見太歲相沖對農村風俗影響之深遠。

直到現在,如果要查農曆2021年“太歲相沖”,我們可通過民間舊版印刷的老黃曆,或者各種版本的民間曆書,即可查到:牛值太歲、羊沖太歲、龍破太歲、馬害太歲、狗刑太歲。民俗認為,這些屬相與“太歲相沖”的人,在立春日那天季節交替之時要躲起來,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犯太歲的人,另一種則是人與人之間屬相相沖的人。

民間的說法是避過未來一年内的病災、口舌事非。具體時間,一般認為在交春(立春的具體時間)前後的一個時辰内,用現在的時間換算,一個時辰等于兩個小時,也就是交春的前後一個小時。不過,2021年立春的時間是2月3日22時58分39秒,作為農村人,這個時候是深夜,早就回家睡覺了。這種說法在我國古代形成了一種習俗,直到現在很多農村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有“躲春”的習俗。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農村老人說立春日要躲春)3

我國也有一些農村沒有“躲春”的習俗,但對立春日有諸多講究,也就是有很多的禁忌習俗,或者說将“躲春”的習俗與禁忌習俗融合在一起。比如,立春日不宜動土、搬遷、到病重患者家中、喪事現場等,禁忌挑糞桶、倒垃圾、惡聲謾語、哭鬧、大聲呵斥、打罵小孩,不能打破碗盞、吃飯擺筷子時不能掉落在地上、不能理頭、剪手指甲等等。

“躲春”之說,從科學上來講,沒有什麼道理,一種傳統民俗風俗而已。在農村,除了上了年紀一些人還相信外,大多數的年輕人已經不相信這一套了。

2、踩春

如果說“躲春”是要宅在家中,或者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能随便出見人,那麼“踩春”則是相反,不能躲在家中,也不能一個呆在一個地方,而是要從家裡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吸收新鮮空氣,到人多的地方去熱鬧熱鬧。

“踩春”與“躲春”兩種農村風俗好像是在唱對台戲,各唱各的調,這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多樣性,無法說哪種合理,哪種不合理。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農村老人說立春日要躲春)4

“踩春”民間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到外面去春遊、爬山。我覺得那是城裡人做的事,農村人沒有這份閑心。農村人的“踩春”主要是以勞作為主,以收獲為主。比如,一些山區的農村,立春日,一大早就背着柴刀上山砍柴。農村把立春日上山砍柴叫“砍春柴”,背回家裡叫“背春财(柴)回家”。有的農村,大年初一也有類似的習俗,也稱“砍春柴”,清早起來不是忙着去拜年,而是上山砍一擔柴回來,俗稱“進财”。

女的一般不上山砍柴,而是到菜園裡摘青菜,或打豬草(菜),菜的諧音為财,同樣可以讓家裡在立春日“進财”,給家裡帶來一年的好彩氣。

還有的地方,不一定上山砍柴,或菜園裡摘青菜,但一定要到外面轉一圈,空手出門,不能空手回家,要拿點東西回家,也叫“進财”。

還有一種“踩春”就是登高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踩高跷,踏上高跷後,人就踩在了高處,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另一種是打秋千,一般流行舊時的南方農村,用稻草編成繩索,做成秋千,蕩秋千時,一次比一次蕩得高,也寓意步步高。

“踩春”意思是一定要出門去行走,不能悶在家裡。踩高跷和打秋千都是集體活動,場面非常熱鬧,有的地方還舉人比賽,搶彩頭。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農村老人說立春日要躲春)5

民間對“踩春”還有特别的說法。比如,農曆2021年的一年中,沒有立春這個節氣,民間俗稱無春年、耷年、啞年、黑年、寡婦年等,按民間的說法,農村有俗語說“寡年不宜結婚,想結婚先踩春”,如果想結婚,又忌諱這種民俗說法,想要結婚的女子在立春日那天就要去“踩春”,把來年的晦氣給踩掉,在無春年就可以結婚。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農村的“踩春”風俗,表達春天到來之時,要用自己腳步和勞作去迎接新春,是一種美好的向往,希望來年生活過得更好的心願。

3、咬春

我國古代的立春日,在魏晉時期就在士族階層流行,宋代民間有制春盤、吃春餅的習俗開始盛行。

制春盤,先是流行在古代宮廷和富貴人家,他們把新鮮蔬菜、果品、糖和餅,放在盤中來吃,也是那時人們重視立春節氣,迎接新春的到來。盤叫春盤,放在盤中的餅叫春餅。春餅先前放在盤中,後來發展到有了單獨的春餅,再後來發展到制作春卷。直到現在,很多農村還有立春日制作春卷食用的風俗習慣。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農村老人說立春日要躲春)6

制春盤、吃春餅的習俗從自上而下,從統治上層傳到了民間,也傳到了鄉村。鄉村人家制作的春盤可沒有富貴人家,果品、糖等奢侈品很難得到,也沒有錢買。新鮮蔬菜自己家裡可以種,這不是問題,沒有果品、糖就因陋就簡,把蘿蔔做成果品、糖的模樣,放在春盤中。這就如同在舊時代,貧窮人家沒有肉吃,就把蘿蔔切成肉塊的模樣,稱蘿蔔塊為“肥肉”,是一種無奈的自我安慰。

在鄉村,因吃春餅時,一邊吃春餅,一邊吃蘿蔔,這就是咬春。實際上,咬春就是咬春餅和蘿蔔。

鄉村窮人吃生蘿蔔是沒辦法,肚内有一點油水會被蘿蔔給“刮”掉了,飯量更大,肚子更餓。農村俗話有“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吃生蘿蔔不但不能充饑,反而讓人越吃肚子越餓。

可在富人家的眼裡,蘿蔔可以解春困,可以解油膩,可以通氣。鄉村窮苦人家的春盤傳到富貴人家後,成為了他們的一道美食。史載,古代一些大臣為了取悅皇帝,給皇帝送上新鮮蘿蔔,在家裡專門挖炕洞種蘿蔔,與現在種大棚蔬菜類似。

民俗文化就是這樣,上層的生活習俗往往會影響底層的生活風俗,而底層的生活習俗同樣可影響上層的生活風俗。在我國古代,“咬春”的民間風俗就是上層和底層之間相互影響而形成的風俗習慣。

春餅一般是面食,古代交通不便,物流行業很不發達,隻能在小麥的主産區才能吃到春餅。水稻主産區的人就做不了春餅,那怎麼辦呢?

立春時要不要躲春(農村老人說立春日要躲春)7

民間有的是智慧,水稻主産區的人就把糯米蒸熟後搗爛,做成像餅一樣圓形,但不叫餅,而是叫糍粑。南方很多鄉村在大年初一的早餐,不準吃米飯,而是吃餅形狀的糍粑,還吃有新鮮蔬菜(青菜)和蘿蔔條,迎接新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