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電視劇《軍師聯盟》,當時播出時很是轟動,身邊的朋友不少人都是每天在追劇,裡面吳秀波成功塑造了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司馬懿形象,不僅是他,他的兒子司馬昭在裡面也很出彩,真的把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刻畫得很形象。但是既然司馬懿和他的兒子通過高平陵政變已經大權在握,把曹魏皇帝變成了傀儡,司馬懿不稱帝還能理解,那為什麼司馬昭這個有巨大野心又有絕對能力的人也沒有稱帝呢?
影視劇中司馬懿形象(網絡圖)
司馬父子誅殺曹爽後不久,司馬懿就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其實不光是司馬昭,他哥哥司馬師也有篡位之心,當時的曹魏君主曹芳深知這點,所以就集合親信想除掉司馬師奪回軍權,隻是事情做得不夠機密,被司馬師發現給廢了,改立了曹髦。随後親自帶兵去平定叛亂,隻是時運不濟,舊疾複發,一命嗚呼,即便如此大将軍印也緊握手中,一直等司馬昭趕來交到他手中才安心死去,可想這權力對于司馬家的重要性。
司馬昭掌權後,比起他父親和兄長,他的跋扈、他的專權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曹髦雖然年紀不大,但是長期在宮中的浸染,深知司馬家的野心,也知道自己不久的将來一定會被其所害,所以這位魏帝決定反抗,不甘心再做一個傀儡,還提筆寫下了一首詩,暗指自己是一條受傷後被困的龍,沒法辦跳出深淵,隻能看着其他物種在自己面前張牙舞爪。這種事情,司馬昭如何能容忍,自己家族那是有功于大魏的,而且現在大權在握,已經俨然成為曹魏的當家人了,可這小曹髦竟然不知好歹,所以司馬昭那時就已經開始策劃改朝換代了。
影視劇中司馬昭形象(網絡圖)
曹髦看着司馬昭的所作所為,一天比一天感到不安,所以不想再忍下去,想先下手為強,就秘密召集幾個大臣研究怎麼能除去司馬昭,還說出了流傳至今的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隻是可惜,還是孩子的曹髦除了一腔熱血,哪裡經曆過這些殺伐決斷。當時就有老臣勸阻說司馬昭黨羽衆多,在朝中根深蒂固,現在還不是動手的時機,但曹髦心中那一腔熱血已經控制不住了,私自頒布了诏書,想謀求一些權臣一起來讨伐司馬昭。但是他太輕敵了,這些權臣都知道司馬昭勢大,誰會去幫助曹髦,紛紛倒向司馬昭,并揭發了曹髦的讨伐計劃。無奈之下,曹髦就帶着由禁軍、太監、雜役組成的幾百人的隊伍來了次禦駕親征。司馬昭就暗地裡派賈充去攔截,還别說,當他大呼自己是真命天子,還真把很多人唬住了,很多人不敢對皇帝下手,眼看着部隊要被擊潰,在這個緊要時刻,賈充命手下一個莽漢成濟,上前一戟刺死曹髦,可歎這小皇帝就這麼丢了自己的性命。
對于司馬昭來說,這本就是他一手策劃的事,此時就體現出了他的政治上的高明,他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高興,反倒是聽聞自己的下屬殺了皇帝,表現出變現驚恐萬分的樣子,他一面假裝悲痛,一面召集大臣研究着下一步怎麼辦?陳泰告訴他說,隻有殺了賈充和成濟才能平了民憤,讓衆大臣信服。司馬昭很果斷的做出決定,但也隻是順水推舟,貶了賈充,再給小人物成濟扣上個弑君的罪名滿門抄斬,順便把跟着曹髦串謀的尚書王經一起都處死了,以絕後患。
影視劇中司馬昭形象(網絡圖)
司馬昭把曹髦殺死後,就找來曹奂立為皇帝,讓他成了曹魏最後的帝王。年僅十五歲的曹奂,完全成了司馬昭手中的玩物,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那為何這時候司馬昭沒有取而代之,反倒還要如此麻煩的另立新君呢?司馬昭沒有稱帝其實他有着自己的打算,殺了曹髦,如果他直接稱帝,那這個弑君的罪名就算是背上了,惹怒了朝中大臣必然引起血雨腥風,這時候司馬家的位置還沒到穩如泰山的地步,經不起半天折騰,如果弄不好那就是萬劫不複,現在他雖然不是皇帝身份,其實也就是有實無名而已,稱帝不稱帝最大的區别就是一個名字,這點他和曹操倒是很像,不想背上篡位的名聲。而且司馬昭深知,想要成就一代王朝,需要更多的功績做輔助,才能使得政權穩固。
司馬昭從小就跟随司馬懿南征北戰,常年率兵四處征讨,和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世襲王公貴族相比,司馬昭能更清楚的去看這個社會,了解社會中的主要矛盾,明确自己的治國之道。所以在他為稱帝的道路上,采取了很多治國良策,整頓吏治,發展農業,提倡節儉,注重改善百姓生活,讓曹魏的末期政治和經濟都在逐步向前發展。而且在國内經濟相對穩定後,開始向周邊的威脅發動進攻,平息淮南叛軍,征讨蜀漢,要結束對立已久的三國割據居民,這一順應天意的統一大業很受支持,僅三個月就消滅了蜀國。雖然沒能拿下東吳,而是由他的兒子司馬炎完成的,但是這離不開他前面所做的所有鋪墊。
所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在我們這些後人看來,應該還有半句,那就是“雖有心稱帝,然不利人和”,如果他能像他父親那樣多活幾年,或許他真就稱帝了,或許後來的晉朝會不會是另一個樣子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