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勸告守株待兔裡的宋人?守株待兔的宋人為什麼隻得了一隻兔?,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你怎麼勸告守株待兔裡的宋人?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守株待兔的宋人為什麼隻得了一隻兔?
現代漢語詞典講守株待兔這個成語的寓意,是形容僵死不知變通,墨守舊規;或坐以待成,希圖不勞而獲。這個寓意是對守株待兔的故事的語義提升和凝固。
這個成語出自《韓非子·五蠹》。原文如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翻譯成白話,說: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撞斷了脖子死了,農民看到了,于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如今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
很顯然,韓非子在這裡隻是借用守株待兔這個故事來表達自己“治國治民不能默守成法”這個道理的觀點,所以守株待兔及這個宋人是否真有其人其事還是值得懷疑的。不過,守株待兔這個故事本身就蘊含哲理,并沒有被宋人和韓非揭示出來,他們隻是依據了人們認知的一般常識來批評和恥笑宋人的,沒有去深究為什麼有隻兔子會觸株而亡,再沒有其它的兔子再來觸株,宋人守株待兔錯在什麼地方?
其實,這個故事包含着必然性與偶然性這對哲學範疇。自然界中有一隻兔子觸株而亡,對兔類來講隻是個偶然事件,對兔類來說并不會必然發生,因此就不會再有其它的兔子再來觸株而亡;而對觸株而亡的兔子來講,又有其當時諸如神經錯亂、身體病變、眼盲耳聾等等特殊因素導緻的,有一定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隻針對這隻特定的兔子,對免類和其它免子來講就純粹是偶然的。
對守株待兔的這個宋人來講,看到一隻兔子觸株而亡,他錯誤的認為所有的兔子或還有其它的兔子也會觸株而亡,把從一次發生的事中獲得的經驗當作普遍真理,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認識觀,所以鬧了大笑話。韓非子正是借用其時過而事異的事實來闡釋其用“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的錯誤性這個道理,可謂生動形象,很容易讓人接受。
在這個成語故事裡,可以看出我國古人的思維特點:從客觀事物現象中挖掘為人處世的道德認知及治國施政的方式方法,這無疑是高明和智慧的;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我國古人不太注重對客觀事物現象本身發展變化内外因素的探究和人們認識客觀外物的思維方法的分析,沒有從思維的思維的體系哲學方面的思考,這無疑是一種缺陷和不足。
當然,我們處于現代社會,無意于也不會有去刻意要求、責備古人。但是,今人讀古人,學習古文化,就應當作全面的深入分析理會,尤其是發古時之未識,才不辱于輝煌的中華古文化和古人智慧,而不是淺嘗辄止,或者象那個宋人一樣一笑了之。
其實,守株待兔故事本身是完整和深奧的,故事裡這個宋人釋耒守株,放棄通過耕種必然會有收成的農作,枯守渺茫而沒有希望的觸株亡兔,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既增加了喜劇色彩,又把收成的必然追求和偶然巧獲放在一起,也說明古人似乎已經看到了必然性和偶然吐的道理,值得深思。另外,單純的恥笑守株待兔的宋人,也不一定是聰明的,因為,我們知道,兔觸株而死是個概率事件,雖然概率很小,隻要這個宋人有足夠多的生命時間守候,總有一天是能夠再守獲到觸株亡兔的。
因此,在讀識事物外在現象時,我們不能讓辯證思維的閃亮智慧在諸如守株待兔等的一笑中飄忽而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