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每至此,乾隆帝于三希堂總會展卷王獻之的《中秋帖》,感歎一番歲月的易逝。
《中秋帖》為殘卷,意已不全,重在觀其神韻氣勢。另有米芾《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宋徽宗《閏中秋月詩帖》,也屬時令帖。《中秋帖》卷末附有丁觀鵬的同題繪畫,王獻之于溪邊樹下正寫此帖。作為供奉畫家,所受命題,未必所擅,此作平平,續之後,勉為其難。這類題材的繪本,五代人所繪《浣月圖》,月不在天而在池,加之焚香儀式,由此點題。李嵩的《月夜看潮圖》,閣樓下浙潮正興,似聞濤聲,而未見明月。唐寅《嫦娥執桂圖》也巧妙,同樣沒有直觀明月,而在着重描述嫦娥的寂寞,面部則敷白暈染,如月色清凝,皎潔典雅,風緻如許。徐渭的《黃甲圖》所繪,荷已衰,蟹正肥,以示節令。
昔時,關于月夜月色的詩詞,不計其數,李白之外,蘇轼為多。當年蘇東坡遭貶黃州,一天夜裡,解衣欲眠,忽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至承天寺,與張懷民相約閑庭信步,于是寫下了《記承天寺夜遊》的短文。文曰:“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一天是元豐六年(1803)十月十二日。明季蘇式子也有過這樣的情懷,其語要為:“夜來月色,映空庭如積水,令人至不敢蹈。通夕為之不寐,俄而雞鳴鐘動,怅然久之。”
古人寄情明月的詩文連篇累牍,俯拾皆是。僅蘇東坡筆下便有“可借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狂風妒佳月、怒飛千裡黑”“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等吟月名句。“千江有水千江月”,沒有的隻是如蘇轼一樣的情緒,“今月曾經照古人”,面對同一輪明月,充塞雜蕪的心胸是否也如古人般開脫解索。月光下的審美體驗之所以成立,就在于它是以掙擺束縛為前提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方既白、酒醒醉散後,又孑然一人的孤獨,陰霾般還會翳蔽過來。
不過傳誦最廣者,還數那首“明月幾時有”的水調歌頭。詩衍而為詞,詩之末流也,未必,要看寫出怎樣的境界。其别有高遠,具象意象兼具,乃千古絕唱。
摘自:2022-09-04《太原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