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時期的三位霸主:曹操、劉備、孫權,在他們統治生涯的末期,也沒有看到三國一統的局面産生。而他們的繼承者們,才是真正結束了這個動蕩時代,見證了群雄割據的終末。最終,魏國政權完成了統一,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的傾向無疑是漢室正統的蜀漢政權。在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對于蜀漢集團二代人物的描寫着筆很少,蜀國一代人物聲名赫赫的不在少數,而二代人物幾乎沒有名聲在外之人。反倒是文中的蜀國後主劉禅被描寫的一無是處。那麼蜀漢政權從強盛走向傾覆是劉禅無能,還是蜀漢集團二代人物全都平庸所緻呢?
要想探究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了解劉禅是否是一位無能的君主,畢竟《三國演義》中的内容,與史實有很大出入,劉禅的個人能力真的和小說裡寫的一樣不堪嗎?而蜀漢政權的衰弱原因都在于他嗎?
若是要選一位三國時期命最苦帝王,劉禅一定算是一個,作為一個"王二代",劉禅的童年并沒有想象的那麼一帆風順,錦衣玉食。他出生于建安十二年(207),而劉備打出自己的勢力,真正稱帝是在蜀漢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而在這之前的戰亂年代,劉禅一直在颠沛流離的生活狀态,不然也不會有子龍七進七出救"阿鬥"的佳話了。甘夫人給劉禅取了"阿鬥"這個小名,也一直因此為人恥笑。所以劉禅這個後主的名聲實在是和昭烈皇帝,他的父親劉備有太大的差别了。
歸根結底來說,劉禅不僅童年飽經動蕩,身為君主的時候也不為人所信服,這和魏國的曹丕完全不同。曹丕不僅繼承了曹操枭雄的一面,同時對于臣子的掌控也有獨到的能力。但是對這些一竅不通的劉禅,真的是那種一無是處的,"扶不起的阿鬥"嗎?
劉禅最能體現他無能的事便是在被捉回魏國之後,被人詢問是否思念蜀國時他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因此被人傳為笑談,甚至還出現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形容人沉溺于玩樂而不想做該做的事。
但是作為一個亡國之君,身在敵營最後卻得到了善終,這不能說得上是碰巧。那時候,倘若劉禅有其他"表示",恐怕就是死路一條了。而且諸葛瞻在臨死前說的一句話,無疑是對劉禅的智慧有所體現:他就是被劉禅用來制衡姜維和黃皓的利器。
而劉禅的臣子們,蜀漢的二代集團是否是被劉禅給拖垮了的呢?
其實還真的不能都怪在劉禅頭上,因為和劉禅一樣有着厲害老爹的"官二代"在蜀國也不算少,像張飛之子張紹,就是毫無他老爹的氣魄,甚至主動向鄧艾的大軍投降,将曹魏勢力一路領進了成都。不僅是丢淨了他老爹張飛的臉面,更是劉禅投降的導火索。而上文提到的諸葛瞻就是諸葛亮老來得子的寵兒,智謀方面雖不及諸葛亮,但也算得上是天資聰慧。但是在與曹魏大軍對峙之時,卻是沒體現出他的聰明才智出來。不過他倒是沒有像上面兩位一樣,而是選擇了以身殉國,這份氣節還是值得尊敬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官二代"的能力其實并不會比他們的父輩差在什麼地方,但是最緻命的一點就是他們的孩子經曆的磨練太少了,哪有像父輩們一般出身入死,與主浴血奮戰的袍澤之情?還有一點是,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幾乎是沒有了主心骨的存在,雖然諸葛亮慧眼識珠,挖掘出了姜維這樣的将才,但是仍然掩蓋不住蜀國有生力量越來越少的局面,何況劉禅對姜維還不是十分信任。反觀魏國,當時的魏國在老一批将士先後去世後,新的能才很快又填補了上來。曹魏集團的"官二代"們也是在勾心鬥角中得到了充分的曆練,尤其是暗中崛起的司馬家族,不像是蜀漢名将的後人一樣過得很是安逸。
得出結論,蜀漢政權之所以不敵曹魏集團,不能将原因全部歸咎在後主劉禅身上,劉禅也非一無是處,而是非常識時務,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保全自己,這樣的君主才可以在亂世之中可以生存下去,隻不過劉禅跟忍辱負重的越王勾踐不一樣,終歸不能成為卷土重來的霸主君王的那塊料。而蜀漢的二代臣子們也不乏能人将才,隻可惜比起曹魏集團的有生力量還是太過于弱小了,走向衰頹無疑是必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