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外号“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但是與他同時代的王之渙,詩才更在王昌齡之上。王之渙雖然存詩僅有6首,但是首首精品。
按照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說法,當中竟然包含兩首“絕句之最”。他的《登鹳雀樓》是唐代最好的五言絕句、他的《涼州詞》是最好的“七言絕句”;他還有一首《宴詞》,也是最好的送别詩之一。
王昌齡曾經從軍,擅長寫邊塞軍旅詩。王之渙也曾遊曆邊塞,以軍旅詩聞名。下面就讓我們欣賞一下,兩位唐朝七絕高手的巅峰之作。
一、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涼州詞二首·其一》——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作意譯:塞外刮起了龍卷風,黃沙好像是黃河之水,被遠遠地吹送到白雲邊。萬山環抱中有一座孤城,它仿佛是伫立在一片片鋒利的刀刃間。
是誰在用羌笛吹奏思鄉的《聞折柳》?羌笛哀怨,似乎在責怪塞外不生柳樹。想折一枝寄給家人都不行。唉,何必怪楊柳呢?要怪隻怪春風,吹不到這玉門關。
玉門關在河西走廊的要道上,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關隘。詩文中提到的“楊柳”是代指征人的離思,而提到的“玉門關”,更是古代軍旅人心中的一個悲劇情結。
一道玉門關,就把家鄉遠隔天外。《後漢書》中說:“不敢望到河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可見一旦出了玉門關,漫漫歲月都蹉跎在這極苦之地,要想活着回家就難了。
王之渙這首詩争議最大的是第一句,因為很多人覺得黃河離玉門關遙遠,并且河是不可能“遠上”或者“直上”白雲間的,所以堅持認為第一句應該是“黃沙直上白雲間”。
其實,王之渙詩中第一句提到的“黃河”,未必就是實指的黃河。也可能是王之渙在比喻,他在塞外見到“回旋風”吹黃沙上天的壯觀景象。
這樣一來,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有些版本中第一句的“遠上”為“直上”了,因為龍卷風就是“直上”雲霄的。但是,不管解釋成“直上”還是“遠上”,王之渙詩的第一句都寫得神思飛躍,波瀾壯闊。
詩第二句中的“萬仞山”不隻是在說山勢,更是象征刀劍林立的戰場,标志着局勢的緊張。
到了詩的第三句,畫風突然一轉。在一場狂風和黃沙的肆虐之下,萬仞群山環抱的孤城裡,卻有人吹響了羌笛。他吹的是唐朝流行的《聞折柳》,訴說的是與家人或者愛人的離别情。
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緊張的局勢,共同觸發了“征夫”的思鄉之情。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将來到底還有沒有機會“生入玉門關”。
他吹響了《聞折柳》,或者還想折一根柳枝,寄給他思念的人。但在這塞外,根本找不到柳枝,這簡直讓人絕望到了極點。
詩人聽到笛聲之後,轉過來勸慰他說:“何須怨”呢?你期待得到關内的好消息。可這裡是遙遠的戰場,即使有好消息,現在也“吹”不過來。
二、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歌譯意:亘古的明月,親眼見證了這一座關隘的曆史。它從秦朝到漢朝,一直為抵禦匈奴人的侵犯而存在着。這幾百年來,曾經有多少英雄豪傑從這個關口出塞作戰,最後都沒有回來。
假如“飛将軍李廣(衛青)”那樣的英雄還在人間,又怎會讓胡人的鐵蹄跨過陰山,前來犯邊。
王昌齡這一首詩,如果隻看後三句話,完全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無非是在感歎朝廷用人不當,沒有用到适合的将軍,否則敵人怎麼會打到我們的邊境呢?
但是“秦時明月漢時關”,卻是千古絕句,是全詩最大的一個亮點。這句詩用了“互文”的形式,寫明月與關隘。通過億萬年未變之明月與幾百年存在的關隘,把朝代興亡交替,物是人非的感覺表現了出來,同時也寫出了歲月的流失與曆史的縱深。
所以,第二句的“萬裡長征人未還”就顯得格外震撼了。因為它不是一次的“長征人未還”,是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出征未還。
同理,全詩的後兩句叙述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不是一時一代人的願望。而是數百年,近千年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願望。
詩中講述的内容,時間綿延數百年。出關人數衆多,而“龍城飛将”卻不是每個時代都有。結果就是“胡馬”累世犯,而中原失去了像“飛将軍李廣”、以及衛青、霍去病那樣的軍事人才,根本對“胡馬”無可奈何。
因此王昌齡這首詩,以千百年來不斷“重複”的動作,與民族情結來打造出“悲壯”感。難怪明代詩人李攀龍說它是“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因為詩中描述的邊患,直到李所處的時代,甚至是近代中國,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它總是會引起人們的共鳴。
不過,李攀龍說王昌齡這一首詩是“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章太炎卻說王之渙的才是“絕句之最”。那麼,讓這兩位決戰紫禁之巅,究竟誰更強呢?唐朝人告訴你答案:王之渙完勝!
在唐代薛用弱《集異記》裡有一個叫“旗亭畫壁”的故事,裡面提到王之渙、王昌齡和高适三個人一起到酒店聽藝人唱曲。
當時到場的藝人都是非常有名的伶人,于是他們打賭,看誰寫的詩被唱的次數多,用來判斷誰的詩寫得好。結果王昌齡、高适的詩都被人唱了。王昌齡的還連唱兩首,所以他特别得意。
王之渙不服氣,就說:唱你們詩的全是不入流的藝人。唱我詩的人,是最美麗,最走紅的伶人。要是被我說中,你們就拜我為師,王昌齡和高适當然說不信。
結果後來那位最漂亮的伶人,真的唱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這一則故事雖然是杜撰出來的,但是能夠得到廣泛流傳,間接證明了唐人對三者詩作的評價。王之渙的詩才,的确在另外二人之上。
結語王之渙與王昌齡都是唐代七絕詩的巅峰高手,王之渙的《涼州詞》與王昌齡《出塞》又都是寫邊關的詩。
王之渙的《涼州詞》,一句“黃河遠上白雲間”,剛好與李太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倒了個個兒。曆來被認為是神思逸飛的奇句,具有驚人的想象力。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談不上想象力,卻也寫出了滄桑的曆史變遷。
王之渙的《涼州詞》開篇即狂風大作,飛砂走石。氣勢磅礴。接下來你以為有千軍萬馬要出場,他卻寫出來一陣羌笛聲。用絕地絕境的壓迫感,突出軍旅中人的“離思”苦。
然後以一聲“何須怨”,打造悲而不失其壯的意境。凸顯唐代邊軍對國家的忠誠,以及鐵血柔腸。王昌齡《出塞》沒有過多的技巧,卻成功提煉出一個民族的悲劇情結。在首句的觸發下,讓曆史不斷地重複上演,确實也令人感慨萬端。
不過單論詩才,王之渙還是強于王昌齡。但是,王之渙卻從來沒有參過軍。反倒是王昌齡,有着真實的從軍經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